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蔬蓏的意思、蔬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蔬蓏的解釋

蔬菜瓜果。《新唐書·東夷傳·流鬼傳》:“土多狗,以皮為裘。俗被髮,粟似莠而小,無蔬蓏它穀。” 元 王祯 《農書》卷二:“蔬蓏亦不可闕者,故穀不熟曰饑,菜不熟曰饉。” 清 龔自珍 《陸彥若所著書序》:“《堯典》言百穀矣,其後但言五穀、六穀、九穀,五六九以外,蔬蓏可材,盡《堯典》之所謂穀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蔬蓏”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雅的複合詞,由“蔬”和“蓏”二字組成,泛指可供食用的植物類食物。根據《說文解字》對“蓏”的注解,其本義為“在木曰果,在地曰蓏”,即木本植物的果實稱“果”,草本植物的果實稱“蓏”。因此,“蔬蓏”可理解為蔬菜與瓜果的統稱,例如《漢書·食貨志》中“園圃毓草木,具蔬蓏”即用此義。

從構詞法分析,“蔬”指人工栽培的草本植物,如《周禮》鄭玄注“百草之可食者”;“蓏”則特指瓜類或塊莖類作物,如《齊民要術》将“蓏”與“葵、韭”等蔬菜并列記載。兩者結合後,詞義範疇既包含葉菜類(如葵、韭),也涵蓋果實類(如瓜、瓠),構成古代飲食文化中對植物性食材的完整分類體系。

現代《漢語大詞典》将“蔬蓏”釋義為“蔬菜瓜果”,并引《南史·傅琰傳》“賣針賣糖,老姥争團絲,琰挂團絲于柱鞭之,密視有鐵屑,乃罰賣糖者”的典故,佐證其作為日常生活物資的曆史地位。該詞在當代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文獻研究或特定文化語境中。

網絡擴展解釋

“蔬蓏”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指蔬菜和瓜果的統稱,常見于曆史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1. 構成拆分

    • “蔬”:本義為蔬菜,源自形聲字“從艸(草),疏聲”,先秦時期用“疏”表示,漢魏時期才出現“蔬”字。
    • “蓏”(luǒ):指瓜類植物的果實,如《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在木曰果,在地曰蓏”。
      合稱“蔬蓏”即蔬菜與瓜果,泛指可食用的植物類食物。
  2. 文獻例證

    • 《新唐書·東夷傳》提到“無蔬蓏它穀”,指當地缺乏蔬菜瓜果和其他谷物。
    • 元代王祯《農書》稱“蔬蓏亦不可闕者”,強調蔬菜瓜果在飲食中的必要性。
    • 《韓非子·外儲說右下》中“蓏、蔬、棗、栗”并提,進一步佐證其涵蓋範圍。

用法與演變


相關延伸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說文解字》《新唐書》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百尺樓白菘班房包乘組逼害超世車在馬前炊熟磁卡定窯訛鬧飯口粉蝶撫哭高情遠緻官市鼓眼努睛蝗雨講習所鹼土郊宮借端戒護桀起戒壇脊梁錦囊訣赆贽計食鸠兵看産科派來學略術憐我憐卿琉璃燈隆崒眉靥凝妙諾蘇偏邦僻地乾打雷,不下雨牆仞漆室人堆十二鐘飾聲釋疑私刻思緒抟黍土谷祠望風無似吳中挦扯顯沒籼米蕭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