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甲卒的意思、甲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甲卒的解釋

(1).披甲的士卒。泛指士兵。《淮南子·覽冥訓》:“是故質壯輕足者,為甲卒。” 高誘 注:“甲,鎧也。在車曰士,步曰卒。” 晉 潘嶽 《西征賦》:“ 超 遂遁而奔 狄 ,甲卒化為京觀。” 唐 杜甫 《白帝城放船四十韻》:“甲卒身雖貴,書生道固殊。”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三編第五章第二節:“ 王莽 在 始建國 二年(公元10年)從各地征發囚徒、丁男、甲卒三十萬人,并搜刮了大量軍糧。”

(2).執刑的役卒。 宋 洪邁 《夷堅丙志·九聖奇鬼》:“甲卒以木驢、石砭、火印、木丸之屬列廷下,吏具成案,律書盈幾,呼軍正案法。”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甲卒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明确軍事指向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披戴铠甲的士兵,即古代軍隊中裝備精良的主力作戰人員。以下從詞典釋義、語源構成、曆史語境及權威引用角度詳細解析:


一、詞典釋義

  1. 基本定義

    甲卒指身穿甲胄的士兵,特指古代戰争中的精銳步兵或車兵。“甲”指铠甲,“卒”指兵卒,合稱強調裝備防護的正式作戰單位。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第1卷,第1023頁。

  2. 引申含義

    在文獻中常代指精銳部隊或主力軍,如“率甲卒十萬”形容統率大規模武裝力量。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689頁。


二、語源與單字解析

構詞邏輯:二字組合凸顯“裝備+兵種”的功能屬性,區别于無甲輕兵(如“輕卒”)或非戰鬥人員。


三、曆史語境與經典用例

  1. 先秦至漢代

    常見于史書描述軍隊構成,如《史記·項羽本紀》:“甲卒三十萬,粟支數年”,強調披甲士兵規模。

    來源:《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1959年,卷七。

  2. 唐代詩文

    李白《餞李副使藏用移軍廣陵序》:“組練照楚國,旌旗連海門。甲卒三十萬,虎視何雄哉!”以“甲卒”喻軍容雄壯。

    來源:《李太白全集》,王琦注,中華書局,1977年,卷二十七。


四、學術研究參考

  1. 軍事制度研究

    學者黃今言在《秦漢軍制史論》中指出:“甲卒是常備軍主力,其比例反映國家軍備水平”,解析漢代軍隊中甲士占比與戰鬥力關聯。

    來源:黃今言,《秦漢軍制史論》,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76頁。

  2. 裝備考古佐證

    秦俑坑出土大量石質铠甲,實證“甲卒”裝備形制,印證文獻記載。

    來源:《秦始皇陵兵馬俑研究》,袁仲一,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215頁。


權威文獻索引

(注:部分古籍原版無直接網絡鍊接,建議通過權威學術平台檢索。)

網絡擴展解釋

“甲卒”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1. 披甲的士兵(泛指軍隊)
    這是最常見的釋義,指身穿铠甲的士卒,後擴展為對士兵或軍隊的統稱。例如:

    • 《淮南子·覽冥訓》提到“質壯輕足者,為甲卒”,高誘注解釋“甲”為铠甲,“在車曰士,步曰卒”。
    • 晉代潘嶽《西征賦》中“甲卒化為京觀”,唐代杜甫詩中也有“甲卒身雖貴”的表述,均指士兵群體。
  2. 執刑的役卒
    這一含義較少見,特指古代負責刑罰執行的差役。例如宋代洪邁《夷堅丙志·九聖奇鬼》記載“甲卒以木驢、石砭列廷下”,描述刑具與行刑場景。


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拔步牀變古亂常并事玻利維亞參亂程位車陀的溜溜楯鼻繁紊發始覆水不收撫問槁質官成關弧官休規悟滾刀手國訃寒審曒日禁春金栅劇部峻法俊潔開誠布公老誖裡海賃僦隴首麥田淺鬣寸許密竿烹鶴蒲桃樵唱啓閉塞切實起雷欽差大臣青氈舊物讓路容美三字攝療身量石炭樹拔松扃蘇鐘踏伏通文達理桶子屯平危國陷害顯轎析精剖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