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稱“ 耆戶長 ”。古代差役名,職司逐捕盜賊。《資治通鑒·後周世宗顯德五年》:“庚子,詔諸州併鄉村率以百戶為團,團置耆長三人。” 胡三省 注:“耆,老也,每團以老者三人為之長。”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十二:“ 紹聖 元年,耆戶長、壯丁復雇募法,不許以保正長、保丁充代。”《宋史·食貨志上五》:“以裡正,戶長、鄉書手課督賦稅,以耆長、弓手、壯丁逐捕盜賊。” 清 黃宗羲 《明夷待訪錄·胥吏》:“耆長、弓手、壯丁以逐捕盜賊,今弓兵捕盜之類。”
“耆長”一詞有兩種不同的含義,需結合發音和語境區分:
基本定義
指宋代的基層治安管理人員,又稱“耆戶長”,主要負責逐捕盜賊、維護地方秩序。
曆史背景
據《資治通鑒》記載,後周世宗顯德五年(958年)推行“團置耆長三人”制度,以百戶為團,選年長者擔任此職。宋代沿用此制,與裡正、弓手等共同負責賦稅催繳和治安管理。
職責演變
北宋紹聖元年(1094年)恢複雇募法,規定耆長需專職擔任,不得由保正長、保丁代職,說明其職能逐漸專業化。
指年長且富有智慧和才能的長者,由“耆”(年老)和“長”(智慧)組合而成,多用于形容德高望重的老年人。該用法在現代漢語中較少見,更多出現在文學或成語典故中。
《耆長》是一個漢字詞,意思是指年紀大的長者。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耆”和“長”,其中“耆”部是指年老,表示年紀大;“長”部是指長者,表示長壽。這個詞的筆畫數為12,其中“耆”部的筆畫數為6,而“長”部的筆畫數為6。
《耆長》一詞的來源可追溯至古代漢語。在古時候,人們對年紀長的人非常尊敬,視他們為智慧和經驗的代表。因此,為了表示對長者的敬重,創造了這個詞彙。在繁體字中,耆的部首“老”在左上方加一個點,加強表示年老的含義。“老長”也是表示年長之意,與耆長意思相近。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在略有不同。老年人和智者受到極高的崇敬,他們的名字叫耆長。在古漢字的寫法中,耆的字形中“老”字寫在“古”的右上方,長的字形則是“長”加上一點在字底下。這種寫法也體現了尊敬長者的心态。
以下是一些關于“耆長”的例句:
1. 她是這個家族的耆長,被大家敬愛和尊重。
2. 當我遇到問題時,我常常向耆長尋求建議和指導。
3. 耆長的經驗是無價之寶,在很多情況下會指引我們正确的方向。
以下是與“耆長”相關的一些詞語:
1. 組詞:耆丈、耆人、長者、老人。
2. 近義詞:老者、老年人。
3. 反義詞:少年、青少年、年輕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