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撞擊後能傳聲甚遠的石頭。可作砧石、磬石。《山海經·中山經》:“﹝ 長石之山 ﹞其西有谷焉,名曰 共谷 ,多竹, 共水 出焉,西南流注于 洛 ,其中多鳴石。” 郭璞 注:“ 晉 永康 元年, 襄陽郡 上鳴石,似玉,色青,撞之聲聞七八裡,即此類也。” 袁珂 校注:“鳴石,蓋磬石之類。 郭 説 襄陽郡 上鳴石,見《晉書·五行志》。” 北周 庾信 《夜聽搗衣》詩:“鳴石出 華陰 ,虛桐採鳳林。” 唐 楊炯 《和劉長史答十九兄》:“宮徵諧鳴石,光輝掩燭輪。”
(2).使山石發出鳴聲。 南朝 宋 鮑照 《遊思賦》:“鴻晨驚以響湍,泉夜下而鳴石。”
“鳴石”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文獻資料綜合解析:
核心釋義
指隱忍不發作聲,等待時機行動的狀态。該成語源自《左傳·哀公二十五年》的典故“鳴石而藏,待時而動”,原指石頭雖能發聲卻保持靜止,引申為人應韬光養晦、伺機而動。
文化内涵
強調中國古代哲學中的“以靜制動”思想,常用于形容策略性隱忍或政治智慧。
物理特性
指撞擊後能遠距離傳聲的天然石材,古代用于制作樂器如磬、砧。《山海經·中山經》記載其産于共水,色青似玉,撞擊聲可傳七八裡。
曆史應用
晉代襄陽郡曾進貢此類鳴石(、),表明其在古代被視為珍貴材料,兼具實用與禮器功能。
文學意象
南朝鮑照《遊思賦》用“泉夜下而鳴石”形容山石因水流沖擊發聲的自然現象。
姓名寓意
現代作為名字時,“鳴”象征表達與聞名,“石”代表堅定,整體寓意意志堅韌、伺機而發。
該詞需結合語境區分理解——既可指代隱忍策略,也可指特殊石材或自然現象。建議通過《左傳》《山海經》等古籍進一步溯源。
鳴石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作為名詞使用。它指代可以發出聲音的石頭或岩石。
鳴石的部首是石(石字旁),它的筆畫數是10畫。
鳴石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廣泛,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古籍《山海經》中的記載。在古代中國,人們相信某些岩石或石頭擁有神奇的力量,能夠發出聲音,因而得名為鳴石。
鳴石
在古代,鳴石的漢字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但基本上與現代寫法相似。
1. 我們在山區發現了一塊鳴石,當敲擊它時,竟然發出悅耳的聲音。
2. 傳說中的鳴石是大自然的奇妙創造物,令人驚歎。
鳴石并沒有太多組詞的常見搭配,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名詞。但是我們可以根據意思進行一些聯想:
鳴石奇觀、鳴石研究、鳴石探秘等。
1. 聲岩:用于指代可以發出聲音的石頭。
2. 音石:也意為能發聲音的石頭。
寂石:指那些無法發出聲音的石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