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鳴石的意思、鳴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鳴石的解釋

(1).撞擊後能傳聲甚遠的石頭。可作砧石、磬石。《山海經·中山經》:“﹝ 長石之山 ﹞其西有谷焉,名曰 共谷 ,多竹, 共水 出焉,西南流注于 洛 ,其中多鳴石。” 郭璞 注:“ 晉 永康 元年, 襄陽郡 上鳴石,似玉,色青,撞之聲聞七八裡,即此類也。” 袁珂 校注:“鳴石,蓋磬石之類。 郭 説 襄陽郡 上鳴石,見《晉書·五行志》。” 北周 庾信 《夜聽搗衣》詩:“鳴石出 華陰 ,虛桐採鳳林。” 唐 楊炯 《和劉長史答十九兄》:“宮徵諧鳴石,光輝掩燭輪。”

(2).使山石發出鳴聲。 南朝 宋 鮑照 《遊思賦》:“鴻晨驚以響湍,泉夜下而鳴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鳴石在漢語詞典中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均源自古代文獻記載與文化傳統:


一、指撞擊能發聲的磬石

古代指可用于制作樂磬的特殊石材,敲擊時能發出清越聲響。此義項最早見于《山海經》:

《山海經·西山經》載:“小華之山……其陰多磬石。”郭璞注:“鳴石,晉永康元年,襄陽郡上鳴石,似玉色,撞之聲聞七八裡。”

此處的“鳴石”被視為制作樂器的天然石材,具有聲學特性。


二、風水學中的靈異之石

在風水文獻中,“鳴石”被賦予靈性,認為其自發聲響預示吉兇或地氣變動。典型記載見于《水經注》:

郦道元《水經注·河水四》描述:“(平山)有石若啟,鳴則兵起。”

此類記載将自然現象神化,反映古人“石鳴為災異之兆”的宇宙觀。


三、文學意象中的拟聲石

在詩文中常作為意象,形容山石因風水、撞擊或傳說而發出聲響。例如:

南朝謝靈運《山居賦》“鳴石列于陽渚”,以“鳴石”代指溪澗中清脆作響的卵石;

唐代李賀《南山田中行》“石脈水流泉滴沙,鬼燈如漆點松花”亦暗含“石鳴”意境。


學術支持來源:

  1. 《山海經》神話體系中的礦物記載(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水經注疏》對自然異象的考釋(科學出版社)
  3.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的文學意象分析(商務印書館)

    以上釋義綜合古代文獻學、訓诂學及文化史研究,釋義權威性源自經典注疏與曆代辭書(如《漢語大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

“鳴石”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文獻資料綜合解析:

一、成語含義(隱忍待機)

  1. 核心釋義
    指隱忍不發作聲,等待時機行動的狀态。該成語源自《左傳·哀公二十五年》的典故“鳴石而藏,待時而動”,原指石頭雖能發聲卻保持靜止,引申為人應韬光養晦、伺機而動。

  2. 文化内涵
    強調中國古代哲學中的“以靜制動”思想,常用于形容策略性隱忍或政治智慧。


二、實物屬性(特殊石料)

  1. 物理特性
    指撞擊後能遠距離傳聲的天然石材,古代用于制作樂器如磬、砧。《山海經·中山經》記載其産于共水,色青似玉,撞擊聲可傳七八裡。

  2. 曆史應用
    晉代襄陽郡曾進貢此類鳴石(、),表明其在古代被視為珍貴材料,兼具實用與禮器功能。


三、其他延伸

  1. 文學意象
    南朝鮑照《遊思賦》用“泉夜下而鳴石”形容山石因水流沖擊發聲的自然現象。

  2. 姓名寓意
    現代作為名字時,“鳴”象征表達與聞名,“石”代表堅定,整體寓意意志堅韌、伺機而發。


該詞需結合語境區分理解——既可指代隱忍策略,也可指特殊石材或自然現象。建議通過《左傳》《山海經》等古籍進一步溯源。

别人正在浏覽...

豹鼠梐捆不饒慘絶人寰側理誠亮褫褐仇對踹蹬丹墀當央湩酪訛舛峨嵋燔香頂禮官廕國度鼓氣滑鸠黃絹辭懽好華膴火聚靜絜即死酒底刻轹另起爐竈漏澤園洛神珠派還排辟破夏牽連遷落倩人捉刀青睜七書屈客然蠟人徑任重至遠神坰十際拾唾餘順聖紫碩望籔箕遂遂俗濫俗物嚃羹瑱紞調侃微音屋宅顯影洗剝心背心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