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俗物的意思、俗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俗物的解釋

(1).對世俗庸人的鄙稱。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排調》:“ 嵇 、 阮 、 山 、 劉 在竹林酣飲, 王戎 後往。 步兵 曰:‘俗物已復來敗人意!’” 唐 薛用弱 《集異記·王渙之》:“此輩皆潦倒樂官,所唱皆《巴人》《下俚》之詞耳,豈《陽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 沙汀 《困獸記》四:“便是現在,她也并不滿意他的,認為他隻是一個穿着漂亮、毫無教養的俗物。”

(2).不高雅的物品。 宋 蘇轼 《與徐得之書》之八:“ 得之 晚得子,聞之喜慰可知。不敢以俗物為賀,所用石硯一枚送上,須是學書時矣。”《兒女英雄傳》第二八回:“但今日是你為婦之始,用這些俗物,非禮也。”

(3).通俗的東西。《紅樓夢》第五十回:“衆人都道:‘也要做些淺近的俗物才是。’ 湘雲 想了一想,笑道:‘我編了一支“點絳唇”,卻真是個俗物,你們猜猜。’”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俗物”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對世俗庸人的鄙稱
    指缺乏高雅情趣或思想平庸的人。例如《世說新語》中記載,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稱王戎為“俗物”,諷刺他破壞飲酒的雅興。現代用法如沙汀《困獸記》中形容某人為“穿着漂亮、毫無教養的俗物”。

  2. 不高雅的物品
    多用于貶低事物的格調或價值。宋代蘇轼在書信中提到“不敢以俗物為賀”,以石硯代替普通禮物,強調雅緻。清代《兒女英雄傳》也批評用“俗物”作為新婚賀禮不合禮儀。

  3. 通俗或平凡的事物
    指缺乏獨特性或深度的内容。《紅樓夢》中史湘雲自嘲創作的燈謎是“俗物”,呼應衆人要求“淺近”作品的語境。現代用法如“清除滿屋的俗物”可指舍棄普通物品(例句)。

  4. 延伸含義
    部分來源補充其可表示“無閃光點的人”或“不醒目的事物”(),例如形容某人在群體中缺乏特色。

使用建議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之《俗物》>

詞義解析

《俗物》是由“俗”和“物”兩個字組成的詞語,指的是世俗的、通俗的物品或事物。它常用以貶義形容那些低俗、庸俗的東西。

拆分部首和筆畫

1. “俗”字由“人”和“⺼”兩個部首組成,共包含了9個筆畫。

2. “物”字由“牛”和“⺆”兩個部首組成,共包含了8個筆畫。

來源

《俗物》一詞最早見于《莊子·天下》篇:“天地之間有物,兼物而物役……是故俗人代天地行善,以出形迹,以還名譽。”在此,俗物用來形容世間萬物,即通俗世俗的物體和事物。

繁體字

《俗物》的繁體字為「俗物」。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對于《俗物》的漢字書寫方式與現代基本相同。

例句

1. 這些低俗的綜藝節目真是一堆俗物。

2. 别人傷害我,我也不屑和他們糾纏,都是些俗物罷了。

組詞

1. 俗人:指通俗、庸俗、追求世俗享受的一般人。

2. 俗氣:指不高雅、不文雅,缺乏品味、華麗的氣質。

3. 世俗:指通俗而庸俗的風氣、行為或社會習俗。

近義詞

庸俗、世俗、凡俗、低俗

反義詞

高雅、不俗、正統、雅俗共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