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洗淨剝除。 唐 杜甫 《驅豎子摘蒼耳》詩:“放筐亭午際,洗剝相蒙幂。”
(2).沖刷剝蝕。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上:“ 陳州 城外有 厄臺寺 ,乃夫子絶糧之地。今其中有 一字王 佛,雲是 孔子 像。舊榜是‘文宣王’,因風雨洗剝,但存‘一宣王’,而釋子附會為 一字王 也。” 導迷 《無鬼說》:“郊原曠野之處多獸骨,枬棺古墓之中多人骨,骨中之磷質,為烈日所熏蒸,雨露所洗剝,日積日累,滲入土中。”
(3).謂脫去衣服。 元 楊顯之 《潇湘雨》第二折:“左右,拏将下去,洗剝了與我打着者。” 清 吳熾昌 《客窗閑話初集·公大将軍延師》:“護衛即洗剝其衣,推出門外,砍首以獻。”
“洗剝”是一個多義古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三種主要含義:
洗淨剝除
指清潔并剝離物體表層,常見于食材處理或物品加工。
▶ 例:唐代杜甫《驅豎子摘蒼耳》詩句“放筐亭午際,洗剝相蒙幂”,描述午間采摘蒼耳後清洗剝皮的過程。
沖刷剝蝕
用于自然現象,表示水流、風雨等外力對地表或物體的侵蝕作用。
▶ 例:宋代《雞肋編》記載陳州厄台寺的“文宣王”匾額因風雨洗剝僅存“一宣王”,後人附會為“一字王”。
脫去衣物
特指古代強制脫衣的刑罰或暴力行為,多見于元雜劇及曆史文獻。
▶ 例:元代楊顯之《潇湘雨》中“洗剝了與我打着者”,指對犯人脫衣施刑的場景。
讀音說明:
現代使用:
該詞已不常見于日常用語,多出現于古籍研究或文學創作中。如需引用建議優先參考《漢典》《全唐詩》等高權威來源。
洗剝指的是将食物或其他物品的外皮、外殼剝去,或将灰塵、污垢等用水或其他液體清洗幹淨。
洗剝的拆分部首是水,筆畫數為13畫。
洗剝是由“洗”和“剝”兩個字組成的。其中,“洗”表示用水或其他液體清洗,是由水部和西部組合而成;“剝”表示剝去外皮或外殼,是由刀部和白部組合而成。
繁體字“洗剝”保持了簡體字的形式,沒有發生變化。
在古代漢字中,洗和剝的寫法和現在基本一緻,沒有太大的差異。
1. 媽媽讓我把蘋果洗剝幹淨後再吃。
2. 這個蔬菜的外殼很硬,要剝去後才能吃。
洗剝的相關詞語有:剝皮、剝落、洗滌、洗淨等。
洗剝的近義詞有:清洗、剝離、去皮。
洗剝的反義詞有:塗抹、包裹、穿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