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漉米竹器。即筲箕。 章炳麟 《新方言·釋器》:“今 江 浙 皆謂漉米竹器為籔箕。”
“籔箕”與“箢箕”可能因字形相近存在混淆,需結合具體拼音和語境區分:
籔箕(sǒu/shǔ jī)
指漉米竹器,即“筲箕”,主要用于過濾或淘洗谷物(如瀝水、去雜質)。該詞在方言中使用較少,權威文獻記載有限()。
箢箕(yuān jī)
是竹篾編織的盛物器具,形狀類似簸箕,常見于中國西南地區。用途包括:
區分提示:
《籔箕》是一個漢字詞,意為粉粹和推簸谷物的篩箕。
《籔箕》的部首是⼱(豎)和⺮(竹),拆分後是“⼱+⺮”。
《籔箕》的總筆畫數為13,其中第一個字“籔”有12畫,第二個字“箕”有5畫。
《籔箕》屬于傳統常用漢字,其源于古代農耕文化,用于篩選簸谷物、雜草等。
《籔箕》的繁體字為「籔箕」,在繁體字中形狀和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演變和變體,過去的寫法中《籔箕》的一些筆畫可能會有細微差異。但總體上,《籔箕》的字形基本保持了穩定,并未發生大的改變。
1. 他用籔箕将谷粒篩分出來。
2. 農民在收割後,用箕子揚谷。
1. 箕帚(ji zhǒu):指箕和掃帚。
2. 籔粟(yù sù):指谷物在篩箕中篩選的過程。
3. 籔柄(yù bǐng):指篩箕的柄部,用于握持或懸挂。
1. 篩箕(shāi jī):也指粉粹和推簸谷物的篩箕,與《籔箕》的意思相同。
2. 簸箕(bò jī):指用來抖淨谷物或雜草的箕。
1. 碗(wǎn):諧音,與《籔箕》的意思相反,指盛放食物的器具。
2. 筐(kuāng):指一種用竹篾編制而成用于裝運或儲藏物品的容器,與《籔箕》的作用不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