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梐捆的意思、梐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梐捆的解釋

猶牢籠。 漢 趙晔 《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今 越王 放於南山之中,遊於不可存之地,幸來涉我壤土,入吾梐棞,此乃廚宰之成事食也,豈可失之乎!”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梐捆”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多用于文獻研究或特定語境中。以下是該詞的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類似牢籠的束縛工具或禁锢狀态,引申為對人身自由的限制。如《吳越春秋》記載越王勾踐被“入吾梐棞”,即被囚禁于牢籠中。

  2. 發音與結構

    • 拼音:bì kǔn
    • 注音符號:ㄅㄧˋ ㄎㄨㄣˇ
    • 構成:由“梐”(本義為栅欄)與“捆”(捆綁)複合而成,體現物理與行為雙重束縛。
  3. 文獻出處
    漢代趙晔《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曾用此詞,描述越王被吳國囚禁的典故:“幸來涉我壤土,入吾梐棞”,暗喻政治權謀中的掌控關系。

  4. 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極為罕見,主要用于古籍研究或文學創作中的隱喻表達,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象征意義(如體制束縛、精神禁锢等)。

  5. 關聯補充
    部分文獻中“梐捆”寫作“梐棞”,屬異體字現象。單獨“捆”字則有捆綁、成束物品等常用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梐捆(bì kǔn)是一個漢字詞組,意思是把物品捆紮或綁束在一起。它的結構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木,右邊的部首是力。根據筆畫的數量,梐捆有12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農耕社會,用來指代為了方便攜帶或貯存而将農作物或其他物品綁紮起來。 在繁體字中,梐捆寫作梐梱。這裡使用了兩個相同的梐部(bì),帶有木部首的字具有表示物品的意義,所以“梐”被重複使用。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梐捆的形狀可能會有所不同。比如在金文中,它的形狀更加古樸,刻畫了木和力的形狀。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字的形狀逐漸演變為現在的字形。 以下是一個例句:“他用繩子将書籍梐捆在一起。”這個例句顯示了梐捆在現代漢語中的使用方式。 除了梐捆,還有一些類似的詞語可以用來表示綁紮或捆綁物品,例如束縛、束縛、系束等等。這些詞在具體使用時可能有一些微妙的區别,但總體上描述的都是同樣的概念。 梐捆的反義詞可以是解開、松開、散開等等,這些詞表示把原本綁紮在一起的物品分開。 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