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瑱紞的意思、瑱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瑱紞的解釋

古代冠冕上懸系塞耳玉的帶子。《詩·齊風·著》“充耳以素乎而” 漢 鄭玄 箋:“我視君子則以素為充耳,謂所以縣瑱者,或名為紞,織之,人君五色,臣則三色而已,此言素者,目所先見而雲。” 唐 李商隱 《祭韓氏老姑文》:“冕紘瑱紞,山蕨澗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瑱紞”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如下:

  1. 拼音與結構
    拼音為“rǎnɡ dǎn”(注:根據常規漢字讀音,“瑱”通常讀作“tiàn”,此處可能存在标注差異)。該詞由“瑱”和“紞”二字組成,分别指代冠冕上的玉飾和懸挂玉飾的絲帶。

  2. 字義分解

    • 瑱(tiàn):古代貴族冠冕兩側垂挂的玉制飾物,用于塞耳,象征身份尊貴,又稱“充耳”。《詩經》中即有“玉之瑱也”的記載。
    • 紞(dǎn):絲線編織的帶子,用于固定瑱玉,使其垂于耳側。
  3. 整體含義
    合稱“瑱紞”,特指古代冠冕上連接瑱玉的絲帶,兼具實用與禮儀功能,常見于周代至漢代的服飾制度中。

  4. 文化背景
    這一配飾體現了古代禮制中對視聽言動的規範,如《禮記》提及“充耳琇瑩”,寓意“非禮勿聽”,通過瑱紞的佩戴提醒人們謹言慎行。

若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用例或形制演變,可參考《周禮·夏官》或漢代《釋名·釋首飾》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瑱紞

《瑱紞》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玉字旁和散字旁,總計13畫。這個詞語是根據語義相關而形成的,沒有一個特定的來源故事。

在繁體字中,我們會使用「瑱點」來表示這個詞語。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瑱紞」的字形可能并不一樣,因為漢字隨着時間的推移有可能發生變化。然而,由于沒有明确的來源和古代寫法記錄,我們無法确定具體的形狀。

下面是一個關于「瑱紞」的例句:

他戴着一串瑱紞的佛珠,顯得格外莊重。

以下是一些由「瑱紞」組成的詞彙:

1. 瑱石:指色彩鮮明的玉石。

2. 紞縷:指絲絹等連綿不斷的樣子。

3. 瑱光:指寶石閃爍的光芒。

「瑱紞」與以下詞語的意思相近:

1. 玉石:指玉質的石頭。

2. 珠玑:指珍珠、寶石等美麗的首飾。

3. 璀璨:指光彩耀眼、華麗燦爛。

「瑱紞」的反義詞是「暗淡」,意思是沒有光彩或者黯淡無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