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鸣石的意思、鸣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鸣石的解释

(1).撞击后能传声甚远的石头。可作砧石、磬石。《山海经·中山经》:“﹝ 长石之山 ﹞其西有谷焉,名曰 共谷 ,多竹, 共水 出焉,西南流注于 洛 ,其中多鸣石。” 郭璞 注:“ 晋 永康 元年, 襄阳郡 上鸣石,似玉,色青,撞之声闻七八里,即此类也。” 袁珂 校注:“鸣石,盖磬石之类。 郭 説 襄阳郡 上鸣石,见《晋书·五行志》。” 北周 庾信 《夜听捣衣》诗:“鸣石出 华阴 ,虚桐採凤林。” 唐 杨炯 《和刘长史答十九兄》:“宫徵谐鸣石,光辉掩烛轮。”

(2).使山石发出鸣声。 南朝 宋 鲍照 《游思赋》:“鸿晨惊以响湍,泉夜下而鸣石。”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鸣石”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需结合文献资料综合解析:

一、成语含义(隐忍待机)

  1. 核心释义
    指隐忍不发作声,等待时机行动的状态。该成语源自《左传·哀公二十五年》的典故“鸣石而藏,待时而动”,原指石头虽能发声却保持静止,引申为人应韬光养晦、伺机而动。

  2. 文化内涵
    强调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以静制动”思想,常用于形容策略性隐忍或政治智慧。


二、实物属性(特殊石料)

  1. 物理特性
    指撞击后能远距离传声的天然石材,古代用于制作乐器如磬、砧。《山海经·中山经》记载其产于共水,色青似玉,撞击声可传七八里。

  2. 历史应用
    晋代襄阳郡曾进贡此类鸣石(、),表明其在古代被视为珍贵材料,兼具实用与礼器功能。


三、其他延伸

  1. 文学意象
    南朝鲍照《游思赋》用“泉夜下而鸣石”形容山石因水流冲击发声的自然现象。

  2. 姓名寓意
    现代作为名字时,“鸣”象征表达与闻名,“石”代表坚定,整体寓意意志坚韧、伺机而发。


该词需结合语境区分理解——既可指代隐忍策略,也可指特殊石材或自然现象。建议通过《左传》《山海经》等古籍进一步溯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词语解析:鸣石>

词义解析

鸣石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作为名词使用。它指代可以发出声音的石头或岩石。

拆分部首和笔画

鸣石的部首是石(石字旁),它的笔画数是10画。

来源

鸣石这个词的来源比较广泛,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籍《山海经》中的记载。在古代中国,人们相信某些岩石或石头拥有神奇的力量,能够发出声音,因而得名为鸣石。

繁体字

鳴石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鸣石的汉字写法可能会稍有不同,但基本上与现代写法相似。

例句

1. 我们在山区发现了一块鸣石,当敲击它时,竟然发出悦耳的声音。

2. 传说中的鸣石是大自然的奇妙创造物,令人惊叹。

组词

鸣石并没有太多组词的常见搭配,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名词。但是我们可以根据意思进行一些联想:

鸣石奇观、鸣石研究、鸣石探秘等。

近义词

1. 声岩:用于指代可以发出声音的石头。

2. 音石:也意为能发声音的石头。

反义词

寂石:指那些无法发出声音的石头。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