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唾餘的意思、拾唾餘的詳細解釋
拾唾餘的解釋
亦作“ 拾餘唾 ”。同“ 拾人涕唾 ”。 清 袁枚 《再示兒》詩:“書經動筆裁提要,詩怕隨人拾唾餘。” 清 章學誠 《文史通義·論文辨僞》:“然出老生常談,盡人所知,毋庸拾餘唾也。”
詞語分解
- 拾的解釋 拾 í 撿,從地上拿起:拾草。拾糞。拾零(撿取某方面的零碎材料,常用于文章标題)。拾取。俯拾皆是。拾人牙慧。 收,斂,整理:收拾。拾掇。 “十”的大寫。 舊稱射箭人穿在左臂上的皮制護袖。 丢 拾 è
- 唾餘的解釋 比喻别人的無足輕重的點滴言論或意見 拾人唾餘詳細解釋唾液之餘。喻别人的點滴言論。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禮部一·恤贈谏官之謬》:“夫 杜泰 兇豎,讒殺 從謙 ,死有餘辜,其唾餘豈士大夫可拾者?”
網絡擴展解釋
“拾唾餘”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shí tuò yú,以下是詳細解釋:
1.詞義解析
- 本義指拾取别人的唾液或殘渣,比喻因襲他人的言論或見解,缺乏獨創性,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其核心含義與“拾人涕唾”“拾人牙慧”等成語相近。
2.來源與用法
- 該詞最早見于清代文獻,如袁枚《再示兒》詩:“詩怕隨人拾唾餘”,以及章學誠《文史通義》中“毋庸拾餘唾”的用法。近代梁啟超在讨論商務關系時也曾用“拾人唾餘”批評缺乏創新的現象。
- 語法上屬于動賓結構,常用于書面語,作謂語、賓語或定語。例如:“學術研究最忌拾人唾餘。”
3.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拾人牙慧、因循守舊、人雲亦雲。
- 反義詞:獨辟蹊徑、别出心裁、自出機杼。
4.例句參考
- 清代章學誠批評道:“然出老生常談,盡人所知,毋庸拾餘唾也。”
- 梁啟超《論内地雜居與商務關系》:“事事落人之後,拾人唾餘。”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的古代用例或詳細辨析,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拾唾餘》的意思
《拾唾餘》是一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某些人在受到惡言惡語的羞辱之後,仍然不屈不撓,繼續堅持自己的信念和行動。
拆分部首和筆畫
《拾唾餘》的部首為手,拾字的拆分部首為扌(手),唾字的部首為口。根據筆畫,拾有8筆,唾有9筆。
來源
《拾唾餘》最早出現在南朝梁代範晔所著的《後漢書·袁宏傳》中。故事發生在公元7年,當時的袁宏是後漢末年的一位名将,在面對敵人的侮辱和诽謗時,他以忍辱負重,繼續堅守。\
繁體
《拾唾餘》的繁體字為《拾唾餘》。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寫作《拾唾餘》時,可能存在一些變體字。例如,《說文解字》中記載的“拾”字是由手和什字組成,意為用手去拾取。而“唾”字由口和柬字組成,表示人的口吐出來的唾沫。所以,《拾唾餘》也可以寫作“”,其中為手的古字形,為什字的古字形,為柬字的古字形。
例句
他不屑于回應那些惡言惡語,繼續前行,真是拾唾餘。
組詞
拾金不昧、拾遺補缺、唾棄、餘兇評善
近義詞
守正不阿、屈志偷生
反義詞
怒發沖冠、丢盔棄甲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