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缽。梵語的音譯。 唐 宗密 《盂蘭盆經疏》卷下:“鉢和羅飯者,鉢中飯也。梵雲鉢多羅,此雲應量器,和字訛也。今時但雲鉢者,畧也。”
鉢多羅(缽多羅)
鉢多羅(梵語:पात्र,pātra),音譯自梵語,是佛教術語,專指僧人盛放食物的容器,即“缽盂”。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詞源與基本釋義
“鉢多羅”為梵語“pātra”的音譯,意譯為“應器”“應量器”,指僧人乞食時使用的食具。其形制為圓形、稍扁、小口,材質以陶土或鐵為主,符合戒律規定的“樸素無華”原則。例如《佛光大辭典》定義其為“比丘六物之一,盛飯器”。
形制與戒律規範
據《四分律》記載,缽的尺寸需“應量而制”,容量分為大、中、小三種(約一升至三升),避免奢華。材質禁用金、銀、琉璃等貴重物,僅許用鐵、瓦兩類,體現僧人清貧修行之志。
宗教象征意義
缽作為“比丘六物”之首,象征“離貪”與“清淨”。僧人托缽乞食時,須次第接受布施,不分貧富,體現平等心。《南海寄歸内法傳》載:“缽是出家人之器,代表法身慧命”。
别稱與文化延伸
漢傳佛教中,“鉢多羅”亦簡稱“缽”,或稱“應器”“應量器”。禅宗公案中“衣缽相傳”之“缽”,即承襲此物,寓佛法傳承之意。
參考資料
“鉢多羅”是梵語詞彙的音譯(梵文:Pātra),在佛教中特指僧人使用的食器,即“缽”。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梵語音譯規律或佛教器物文化,可參考漢典及唐代佛經注疏。
本服表相别愁博厚補救鈔集沖齓辭意當場出丑雕搜丁稚多種經營诶诒惡名妃偶紛舛附合高爵重祿給定孤山處士憨笑和愉獾兒昏誕昏星尖新教數稽固雞冠晉鼎精悉迥遠聚脣踞爐炭上考磐了不得裡通外國禮章龍趨麻利梅格木祚辟宮前愆萋錦青袍角帶起訖商舶滲漓蛇陣飾非文過瘦俏稅期驷馬高蓋天邊鐵壁銅山銅牙利外族弦鼗小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