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弦鼗的意思、弦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弦鼗的解釋

亦作“ 弦鞉 ”。樂器名。猶今之三弦。《舊唐書·音樂志二》:“琵琶、四弦, 漢 樂也。初, 秦 長城之役,有弦鼗而鼓之者。” 清 毛奇齡 《西河詞話》卷三五:“三弦起於 秦 時,本三代鼗鼓之製,而改形易響,謂之弦鞉。 唐 時坐部多習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弦鼗(xián táo)是古代中國的一種複合型樂器,其名稱由“弦”與“鼗”兩部分構成,體現了器物功能與形态的結合。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弦”指琴瑟類樂器的絲弦,象征彈撥發聲的裝置;而“鼗”為古代小鼓,形制類似現代的撥浪鼓,多用于儀式或樂舞節拍,《周禮·春官》鄭玄注曰“鼗如鼓而小,持其柄搖之,旁耳還自擊”。

該詞在曆史文獻中多指代早期弦樂器與打擊樂器的結合體。唐代段安節《樂府雜錄》提及“弦鼗之制,本出胡中,以鼗為腔,張弦而撫之”,說明其可能源自西域,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原後逐漸本土化。宋代陳旸《樂書》繪有弦鼗形制圖,顯示其主體為長柄鼗鼓,柄上張弦三根,演奏時一手搖柄擊鼓,另一手撥弦,兼具節奏與旋律功能。

作為音樂史研究的重要實物佐證,弦鼗體現了中國古代樂器“八音分類”中“革”(鼓類)與“絲”(弦類)的融合,對後世三弦、阮鹹等彈撥樂器的形制演變具有啟發性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

“弦鼗”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彈撥樂器,其名稱和形制在不同曆史階段有所演變,具有重要的音樂史和文化意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與形制
    弦鼗最初指在傳統打擊樂器“鼗”(類似撥浪鼓)上加裝弦線改造而成的彈撥樂器,被認為是三弦類樂器的早期形态。唐代文獻記載其形制為“琵琶、四弦,漢樂也”,并提到秦代已有類似樂器出現(《舊唐書·音樂志》)。

  2. 曆史演變

    • 起源階段:可追溯至三代(夏商周)禮樂體系,鼗作為禮器被納入雅樂系統。
    • 魏晉時期:受西域魯特琴(如琵琶)影響,中原人通過“格義”方式将外來樂器與本土鼗鼓結合,形成弦鼗的早期概念。
    • 唐代定型:弦鼗成為專有樂器名稱,并發展出成熟的三弦形制,被納入宮廷音樂體系。
  3. 文化意義
    弦鼗體現了中原與西域音樂文化的交融,标志着中國本土抱彈樂器的起源。其演變過程反映了古人通過改造傳統樂器來吸收外來文化的智慧,具有“單純之深刻與深刻之單純”的雙重文化特質。

注:該詞在《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中多釋為“三弦前身”,但現代研究更強調其作為文化符號的深層含義。如需完整學術闡釋,可參考範子烨《“弦鼗”與“弦鼗之制”》。

别人正在浏覽...

阿妹安卓白镴白石粲本約捕勦憯盡廠獄纏緜悱恻錯绮殚弊钿窠跮蹉頂證訪善坊市服制骨節鍋底錢國戒顧三不顧四轟轟锵锵後稷皇灼嘉訓決隙苴服開袪髡夫兩手加額列功覆過樓居沛滂破罷破義翹思輕爂窮極要妙全苗取而代之羣英曲說容喙色氣社酒慎産師出有名綀子泰平踏五花天開圖畫天田題比銅駝市玩常頑家委勘武風無所顧憚銷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