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 起止
開始和終結。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史傳》:“歲遠則同異難密,事積則起訖易疎。”《隋書·律曆志下》:“日月食既有起訖晚早,亦或變常進退。” 清 周中孚 《鄭堂劄記》卷二:“大都勦取《靜志居詩話》,而或改換其起訖,或節芟其典核者。”
“起訖”是現代漢語中表示時間或空間範圍的複合詞,由“起”和“訖”兩個單字構成。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其核心含義為“開始和結束”,特指某一事件、行為或現象的時間跨度或空間界限。
從構詞角度分析,“起”本義為“由躺而坐或由坐而立”,引申為“開始”;“訖”原指“言語終止”,後擴展為“完結、終止”。二字組合後,形成涵蓋完整過程的範疇标記詞,常見于公文、學術文獻及日常表述中。例如:“工程起訖時間為2023年5月至2024年12月”“長江流域起訖于青藏高原至東海入海口”。
在權威語料庫中,該詞多用于強調時間或空間上的明确界限。《漢語大詞典》指出,“起訖”具有嚴格的序列性特征,須同時包含起始與終結兩端點,不可單獨使用其中一端。如司法文書中“訴訟時效起訖日期”、出版物的“版權保護起訖年限”等規範用法,均體現其嚴謹的時間界定功能。
該詞的近義詞包括“始終”“首尾”,但存在細微差異:“始終”側重完整過程,“首尾”多指空間順序,而“起訖”更強調明确的起止節點。反義詞組則為“中斷”“間歇”等表示過程不完整的詞彙。
“起訖”是一個漢語詞語,讀作qǐ qì,由“起”(開始)和“訖”(結束)組合而成,表示“開始與終結”,多用于描述時間、事件或事物的起止範圍。以下是詳細解釋: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文心雕龍》或現代法律文本中的實際表述。
呗唱跋山涉水扁盧辨切逼下城樓吃量楚巫鬟鄧氏銅山豆花水斷見獨學寡聞蜂屯蟻附扶抱公才公望冠石過駒浩宕猾吏漿人骥伏浸浴金質獎皲坼開心見誠課職辣不唧兒蓮霧連陰雨緑昌明馬表眊眊稍稍卯飲眠夢鳴驢敏鋭末進牛鼎盤石之安譴何齊人求教仁姑如蹈湯火曬簟少思盛躅沈沔霜顱雪颔霜涉數表私情密語台所同屬頭巾戒秃穎穩子五閑險賊霞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