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intain illicit relations with a foreign country;fraternize with foreigners] 與外國人勾結,幹出賣國家利益、背叛祖國的事
大則指為“裡通外國”,就是現在之所謂“漢奸”。——魯迅《且介亭文集》
“裡通外國”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指暗中勾結外國勢力,進行叛國或出賣國家利益的行為,帶有強烈貶義。例如在曆史或法律語境中,常用來描述漢奸、間諜等危害國家安全的行徑。
該詞最早出自魯迅的《且介亭雜文·病後雜談之餘》,文中提到“大則指為‘裡通外國’,就是現在之所謂‘漢奸’”,反映了當時社會對叛國行為的批判。
當代語境中,該詞常見于法律條文或媒體報道,用于指控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例如:“他因裡通外國被依法審判。”
“裡通外國”不僅是一個曆史詞彙,也是法律和道德層面譴責叛國行為的重要表達,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嚴重性。
《裡通外國》是指與外國接觸、溝通并洩漏國家内部機密的行為。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某個人或組織背叛國家利益,與外國勾結。
《裡通外國》這個詞可以拆分成三個部分:裡(裡),通(辶+口),外國(外+國)。裡的部首是裡字底部的土,通的部首是走的辶,外的部首是人的大寫。總共需要10筆。
《裡通外國》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罪狀,被發現與外國沆瀣一氣的人可能會被判處通敵、叛國等罪名。這個詞在明代後期開始出現,被用來描述明朝末年一些官員和貴族與滿清政權合作,對抗明朝的行為。
《裡通外國》的繁體字為「裡通外國」。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裡通外國》也有一些變體。例如,「裡」字的古代寫法是「裏」,「外國」字的古代寫法是「倭國」,其中「倭」是指日本的意思。
他被指控為裡通外國,洩漏了重要的國家機密。
裡通外國沒有常見的組詞形式。
近義詞包括通敵、投敵、私通外敵。
反義詞可以是愛國、忠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