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壯。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上:“ 吳正肅 言,律令有丁推,推字不通少壯之意,當是‘丁稚’, 唐 以 大帝 避諱之,損其點畫雲。” 宋 吳曾 《辨誤錄·丁産簿書言丁稚》引《幕府燕談錄》:“今之州縣,造丁産簿書言‘丁推’者,其‘推’殊無意義,當為‘稚’字,言其童稚未成丁也。蓋 唐 避 高宗 諱,‘治’與‘稚’音同,故改作‘推’。”
“丁稚”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基本釋義
“丁稚”意為“少壯”,指年輕力壯的階段。該詞由“丁”(成年男子)和“稚”(幼小)組成,但在此組合中實際表達的是“未完全成丁的壯年人”或“處于成長階段的青壯年”。
曆史避諱背景
根據宋代文獻記載,“丁稚”一詞與唐代避諱制度相關。唐高宗名李治,因“稚”與“治”音同,官方文書中将“丁稚”改為“丁推”。例如,宋代吳曾在《辨誤錄》中提到,州縣戶籍中的“丁推”實為“丁稚”的避諱寫法,原指“童稚未成丁者”。
詞義矛盾解析
“稚”本義為幼小(如幼禾、童稚),但“丁稚”整體卻指向“少壯”,看似矛盾。這一現象源于古代戶籍制度中對年齡段的劃分:“丁”指成年服役男子,“稚”則用于描述接近成丁但尚未完全成年的過渡階段。
現代應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籍或曆史研究中。部分姓名學資料将其作為複合詞使用,賦予“智勇雙全”“清雅榮貴”等象征意義,但這屬于衍生文化解讀,非原詞本義。
提示:若需查閱具體古籍原文(如《春明退朝錄》),可參考、4的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