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袍角帶的意思、青袍角帶的詳細解釋
青袍角帶的解釋
青色袍服,角飾腰帶。 明 代未授職進士服式。借指未授職進士。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科場·薦主同咨》:“自戊戌一咨,候命輦下者五載,青袍角帶,鱗集都城。”
詞語分解
- 青袍的解釋 .青色的袍子。《古詩》:“青袍似春草,長條隨風舒。” 南朝 梁 何遜 《與蘇九德别》詩:“春草似青袍,秋月如團扇。” 唐 杜甫 《渡江》詩:“渚花張素錦,汀草亂青袍。”.比喻包圍在樹幹上的苔藓。
- 角帶的解釋 .以角為飾的腰帶。 宋 時下級官吏及庶民服飾。 宋 王明清 《玉照新志》卷二:“以 大觀 元年十一月除通直郎,試中書舍人,賜三品服,故事三品服角帶佩金魚為飾。一日 徽宗 顧見公謂左右曰:‘給舍等耳,
專業解析
“青袍角帶”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詞語,主要用于描述古代特定身份人物的服飾特征。其含義需拆解并結合古代典章制度與文學作品來理解:
-
青袍
- 字面指代:指青色的袍服。
- 曆史内涵:在中國古代服飾制度中,服色是區分身份級的重要标志。
- 唐代:青袍(或稱“青衫”)是八品、九品低階官員的常服顔色。白居易《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即是最著名的例證,生動體現了低級官員的标識與失意心境。
- 宋、明等朝代:雖具體品級規定或有變化,但青色袍服通常仍與職位較低的官員、未入流的吏員或尚未取得功名的讀書人(如秀才) 相關聯。明代規定,進士可服青袍,舉人、貢生等也可在特定場合穿着青色袍服,但區别于高階官員的绯、紫之色。
- 象征意義:因此,“青袍”常象征着地位卑微、官職低微或尚未顯達的文人、小吏身份。
-
角帶
- 字面指代:指以角質裝飾或鑲有角質飾片的腰帶。
- 曆史内涵:角帶是古代中國男子常服腰帶的一種形式,尤其在宋、明時期較為常見。
- 通常由皮革制成,在帶鞓上鑲嵌或裝飾有角質(如牛角、犀角)或仿角質(如玉、金屬等)的帶銙(帶闆)。
- 其形制、材質和帶銙數量也曾與身份等級挂鈎,是官服或士人常服的重要組成部分。明代官員常服搭配的腰帶,材質和裝飾有嚴格規定,角帶是其中一種重要類型。
- 象征意義:角帶是古代士人、官吏标準裝束的一部分,象征着文人或官員的身份,區别于普通百姓。
-
“青袍角帶”的整體含義
- 當“青袍”與“角帶”組合使用時,特指古代低級官吏、未入流小吏或尚未取得高階功名的讀書人(如秀才、舉人)的标準着裝。
- 它描繪了一個典型的下層文人或低級官員的形象:
- 身份标識:表明其屬于士人階層或官僚體系中的底層。
- 社會地位:暗示其社會地位不高,官職卑微或功名尚淺。
- 文化意象:在文學作品中,常用來塑造寒士、未遇文人、地方小吏等角色,帶有一定的謙卑、清寒或懷才不遇的意味。
文學例證與典籍參考:
- 《元史·輿服志》等史書對官員服色有詳細記載,其中青色袍服對應低品階官員。
- 明代典籍如《明史·輿服志》明确規定了各級官員的服色、補子及腰帶制度,青袍與角帶是低階官員和士人的重要服飾特征。
- 文學作品如《金瓶梅詞話》、《儒林外史》等明清小說中,常出現“青袍角帶”的描寫,用以指代秀才、貢生、未入流小官等角色。例如,《金瓶梅》中描述西門慶初得官職時,其幫閑應伯爵等人前來祝賀,其裝束即為“青袍角帶”,生動體現了其新晉的低微官身或附庸風雅的士人身份。
-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青衫”雖未直接與“角帶”連用,但其“青衫”意象(即唐代低階官服)是理解後世“青袍”象征意義的重要源頭。
“青袍角帶”是一個承載着中國古代服飾制度與等級文化的特定詞語,其核心含義是指古代低級官吏、未入流小吏或下層讀書人(如秀才、舉人)所穿的标準服飾。它不僅是外在裝束的描述,更深刻體現了穿着者的社會身份與地位——處于士人階層或官僚體系的底層,常帶有職位卑微、功名尚淺或未遇的文化意象。
網絡擴展解釋
“青袍角帶”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
字面含義
指青色袍服和角飾腰帶,是明代未正式授予官職的進士所穿的特定服飾。
-
引申含義
借代未授職的進士群體。例如明代進士通過殿試後需等待吏部選官,在此期間統一穿着此服飾,故“青袍角帶”成為這一身份的标志。
出處與用法
補充說明
示例用法
- 古文例:明·沈德符《野獲編》:“青袍角帶,鱗集都城。”
- 現代引用:可用于描述曆史場景或借喻等待職位的人員群體。
如需進一步了解服飾細節或明代科舉制度,可參考《明史·輿服志》及《野獲編》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白虵闆頭筆管樹蔽泥才高意廣敞胸露懷長腰米陳放逞應燈爆點金乏術飛花腑肺複興功賞館甥豪句黃芽鼎化緣家喻戶習基波嶻嶭階迎計扃黅天錦字書刻剝靈崗齡夢陸生畫謬辭旁征博引槃洿鋪天蓋地遷海千裡船乾心齊味曲裾裙衩三尺之木色授沙質省發深計遠慮食牀詩勢適世食宿疏網送鬼太常雅樂撻辱廷辨屯險瓦盆五彪顯善歇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