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色袍服,角飾腰帶。 明 代未授職進士服式。借指未授職進士。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科場·薦主同咨》:“自戊戌一咨,候命輦下者五載,青袍角帶,鱗集都城。”
“青袍角帶”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字面含義
指青色袍服和角飾腰帶,是明代未正式授予官職的進士所穿的特定服飾。
引申含義
借代未授職的進士群體。例如明代進士通過殿試後需等待吏部選官,在此期間統一穿着此服飾,故“青袍角帶”成為這一身份的标志。
文獻來源
出自明代沈德符的《野獲編·科場·薦主同咨》,文中描述進士“候命辇下者五載,青袍角帶,鱗集都城”,生動刻畫了進士們等待授職時的場景。
語法特點
通常作主語或賓語,如:“青袍角帶,鱗集都城”,強調進士群體的聚集狀态。
服飾特征
青色袍服象征士人身份,角帶(以角質裝飾的腰帶)則是明代低階官員或候選者的配飾,與高階官員的“玉帶”形成對比。
曆史背景
明代進士需通過吏部“觀政”考核後方能正式任職,此期間統一着裝,既體現身份,又便于管理。
如需進一步了解服飾細節或明代科舉制度,可參考《明史·輿服志》及《野獲編》原文。
《青袍角帶》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穿着華麗的官員。這個成語源于古代中國的官服,青袍代表高級官員,角帶代表官員的身份。
《青袍角帶》的部首是衣(衣服),共有11個筆畫。
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文選·陸賈·雜作》一書中。陸賈是東漢末年的文學家,他在這本書中描寫了高官顯貴們的穿着,其中提到了《青袍角帶》這個詞。
繁體字為《青袍角帶》。
古代漢字寫作《靑袍角帶》。
他穿着一襲青袍角帶,氣度非凡。
1. 青袍:形容高級官員穿的華麗衣袍。
2. 角帶:指代官員的身份标志。
官袍華服、衣冠楚楚
平民樸素、衣着隨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