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碑石上銘刻文辭。《穆天子傳》卷二:“天子五日觀于 舂山 之上,乃為銘迹于 縣圃 之上,以詔後世。” 郭璞 注:“謂勒石銘功德也, 秦始皇 、 漢武帝 巡守登名山,所在刻石立表,此之類也。”
“銘迹”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解釋
“銘”指在器物或碑石上刻寫文字,用于記載功德、事件或自我勉勵,如“墓志銘”;“迹”指痕迹、印記,既包括實物痕迹(如足迹),也包含抽象記憶(如曆史事迹)。
核心詞義
綜合二者,“銘迹”最初指在碑石等載體上刻寫文辭的行為,例如古代帝王巡遊時勒石記功的傳統。
古代用例
據《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曾在“縣圃”刻石銘迹以昭示後世,類似秦始皇、漢武帝在名山刻石立表的做法。這種“銘迹”具有記錄功績、流傳後世的目的。
現代擴展
現代用法中,“銘迹”可引申為事物留下的深刻痕迹,既包括實物(如古建築上的雕刻),也指抽象記憶(如曆史事件在人們心中的烙印)。
銘迹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刻在器物上的文字或印痕,也可以指代留下的印記或印象。
銘迹這個詞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钅”和“辶”,部首“钅”一般用作與金屬相關的事物,而部首“辶”是表示行走的意思。銘迹的總筆畫數是11。
銘迹一詞在古代漢語中并未單獨出現,但“銘”和“迹”兩個字都有着自己的意義和用法。古代銘文是一種重要的官方制度,用來刻寫獎懲事項或紀念碑文。而“迹”在古代漢語中則表示痕迹或痕迹殘片。因此,由“銘”和“迹”組成的詞語“銘迹”即代表着刻在物體上的痕迹或文字。
在繁體中,“銘迹”這個詞的寫法為「銘蹟」。
古代漢字的寫法往往略有不同,銘迹也不例外,其古代寫法為「銘蹟」。在古代,字形較為複雜,筆劃繁多。
1. 這個古文銘迹非常清晰,可見其曆史價值。
2. 他在心中留下了一段永遠無法磨滅的銘迹。
銘文、銘記、痕迹、刻痕、文字等
紀念、印記、印痕、印象等
抹去、消失、遺忘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