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襚衣。《後漢書·楊賜傳》:“復代 張溫 為司空。其月薨。天子素服,三日不臨朝,贈東園梓器襚服。”參見“ 襚衣 ”。
“襚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與喪葬禮儀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襚服(suì fú)指贈送給死者的衣物,屬于古代喪禮中的一種儀式性物品。其核心含義與“襚衣”相同,即親友或君主在逝者入殓時贈送的服飾,以示哀悼與尊重。
襚服是古代喪禮的重要組成部分,既體現對逝者的尊重,也反映社會等級與禮制。例如,君主或貴族贈送的襚服材質、規格需符合逝者身份,具有嚴格的禮儀規範。
“襚服”是古代喪葬文化中表達哀思的禮儀性贈衣,需結合曆史文獻理解其具體場景和意義。由于現存資料多為古籍片段,現代使用已極為罕見。
《襚服》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穿上衣服或外套。
《襚》字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衣”部,右邊是“卄”部。它總共有16畫。
《襚》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最早的字形是用來表示穿上衣物的動作。現代漢字中,“襚”簡化為“褂”,但是在繁體中仍保留着“襚”字的形狀。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古時候的《襚》字由15畫組成,字形結構稍有差異。
1. 他迅速襚上衣服,準備出門。
2. 媽媽叫我襚外套,以防寒冷的天氣。
襚服的相關詞彙有:
1. 襚襖:穿上棉襖。
2. 襚衣:穿着衣服。
3. 襚帽:戴上帽子。
4. 襚靴:穿上靴子。
襚服的近義詞有:
1. 穿上:穿戴上衣物。
2. 穿梭:來回穿行。
3. 穿越:穿過。
4. 穿透:穿過或貫通。
襚服的反義詞有:
1. 脫下:将衣物從身上脫掉。
2. 換下:将換掉衣物。
3. 裸露:沒有穿着衣物,暴露出來。
4. 赤裸:完全沒有穿着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