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碑石上铭刻文辞。《穆天子传》卷二:“天子五日观于 舂山 之上,乃为铭迹于 县圃 之上,以詔后世。” 郭璞 注:“谓勒石铭功德也, 秦始皇 、 汉武帝 巡守登名山,所在刻石立表,此之类也。”
"铭迹"是汉语中较为罕见的复合词,由"铭"与"迹"二字构成。根据《汉语大词典》对二字的本义解析:"铭"指刻铸在器物上的文字,引申为深刻记住,如《礼记·祭统》载"铭者,自名也";"迹"则指物体留下的印痕,《说文解字》训为"步处也",即行走留下的脚印。
从构词法角度分析,"铭迹"可作两种理解:
该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未单独收录,但在文献典籍中有特殊用例。清代学者章学诚《文史通义》中"金石铭迹,足徵信史"的表述,即指镌刻在金石载体上的文字记录,这类用法在历史文献学领域具有专业价值。
“铭迹”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解释
“铭”指在器物或碑石上刻写文字,用于记载功德、事件或自我勉励,如“墓志铭”;“迹”指痕迹、印记,既包括实物痕迹(如足迹),也包含抽象记忆(如历史事迹)。
核心词义
综合二者,“铭迹”最初指在碑石等载体上刻写文辞的行为,例如古代帝王巡游时勒石记功的传统。
古代用例
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曾在“县圃”刻石铭迹以昭示后世,类似秦始皇、汉武帝在名山刻石立表的做法。这种“铭迹”具有记录功绩、流传后世的目的。
现代扩展
现代用法中,“铭迹”可引申为事物留下的深刻痕迹,既包括实物(如古建筑上的雕刻),也指抽象记忆(如历史事件在人们心中的烙印)。
敖客巴歈臂肩陛列宾待裁船采斿彻札螭驾酬金脞说斗取坟籍感旧之哀耕烟赓衍孤帆海螺还质酣寝澣渚涣如冰释诙谲活沙肩痛金刚不坏身金冠激使救兵集子潏湟军风军饷看楼兰友瓜戚琉璃鹿文麦气磨镜磨弄泮林磻溪叟蒲鞭示辱青筇热电站热地里的蚰蜒上顿少私寡欲神和身善适性爽鸠鼠窃狗盗所宜蹄足吐胆倾心窝囊相无可比伦狭路相逢闲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