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鴨的别名。《三國志·魏志·齊王芳傳》“大将軍 司馬景王 将謀廢帝,以聞皇太後”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世説》及《魏氏春秋》并雲:……中領軍 許允 與左右小臣謀,因 文王 辭,殺之,勒其衆以退大将軍。已書詔于前。 文王 入,帝方食栗,優人 雲午 等唱曰:‘青頭雞,青頭雞。’青頭雞者,鴨也。帝懼不敢發。”按,帝指 齊王 曹芳 。 文王 指 司馬昭 。“鴨”與“押”諧音。優人連唱“青頭雞”,是暗促 曹芳 下決心在殺掉 司馬昭 的诏書上籤字畫押。 唐 溫庭筠 《經西塢偶題》詩:“日影明滅金色鯉,杏花唼喋青頭雞。”
“青頭雞”是一個具有曆史典故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詳細解釋:
“青頭雞”是鴨的别名,這一解釋在多個權威來源中均有記載。例如,《三國志·魏志·齊王芳傳》的注釋中提到,優人(古代藝人)通過“青頭雞”暗指“鴨”,利用諧音“鴨”與“押”(籤字畫押)的關聯,隱晦地提醒曹芳在廢黜司馬昭的诏書上籤字。
據南朝宋裴松之的注疏記載,三國時期魏國權臣司馬昭欲廢帝,曹芳在籤署诏書時猶豫不決。優人通過反複唱“青頭雞”,暗示“鴨”(即“押”),最終曹芳因懼怕未敢行動。這一典故體現了古代政治鬥争的隱晦表達方式。
有少數資料提到“青頭雞”形容“頭發花白”(如),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文獻,可能是對詞語的誤讀或混淆。建議以曆史文獻和主流詞典的解釋為準。
“青頭雞”的核心含義為鴨的别名,其背後關聯着三國時期的政治事件。若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參考《三國志》及裴松之注疏原文。
《青頭雞》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人的頭發灰白、稀疏、沒有光澤的樣子。意味着人已經年老衰弱的狀态。
《青頭雞》的拆分部首是青頭鳥部,筆畫數為19畫。
《青頭雞》的典故源于《紅樓夢》第一回“賈芸殺賈府之雞,雞竟無頭,賈母以為不祥于家。”其中“青頭雞”形容了被殺後失去頭顱的雞。
《青頭雞》的繁體字為「青頭雞」。
《青頭雞》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同。
他年紀已大,頭發稀疏而且灰白,看起來就像一隻青頭雞。
青鳥、頭發、灰白、稀疏、無光澤
蒼白無力、黯然無色、傷腦筋
黑發亮麗、年輕有活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