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狡兔死,走狗烹。比喻事成後排斥以至殺害有功者。 梁啟超 《論中國之将強》:“ 南洋 一帶,苟微 華 人,必不有今日。今雖獲兔烹狗,得魚忘筌……然篳路藍縷之功,在公論者,終不沒於天下。”
“獲兔烹狗”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成語,不同語境下可能側重不同層面的解釋。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析:
核心比喻
字面意為捕捉到兔子後,将捕獵的狗烹煮。傳統解釋強調“成功後抛棄功臣”,與“狡兔死,走狗烹”同源,常用于形容上位者在目标達成後對有功者的排斥或迫害。
引申含義
部分現代詞典(如、6)提出另一層解讀:比喻因貪圖小利(如一隻兔子)而損失更大利益(如失去狗),即“因小失大”。這種解釋更側重得失權衡的警示。
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梁啟超原文及現代詞典對比分析。
獲兔烹狗(huò tù pēng gǒu)這個詞是指本來應該是力量強大的人或物被相對弱小但狡詐的對方所克制或控制的情況。這個典故源自《戰國策》中的一則故事。
拆分部首和筆畫:獲(纟+足,共10畫);兔(兔,共11畫);烹(火+朋,共12畫);狗(犬+句,共10畫)。
來源:獲兔烹狗的來源是戰國時期,為戰國策所記載,故事中描述了楚國國君楚平王狩獵時賞識智勇過人的犬戎首領祁奚,将其帶回楚國,但祁奚卻把楚國的鐵器秘密告訴了秦國,緻使楚國的鐵器在戰争中被秦國所克制。業經此事,傳為典故。
繁體字寫法:獲兔烹狗
古時候漢字寫法:獲兔烹狗(獲兔捧狗、獲免烹犬,意思相同)
例句:他原來是我的助手,現在卻用我提供的情報反過來對付了我,真是獲兔烹狗啊!
組詞:獲利、獲得、捕獲、烹饪、狗吠。
近義詞:以暴制暴、以彼之道還治彼身。
反義詞:克敵制勝、趨利避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