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砍削下來的碎木片、木皮。《晉書·王濬傳》:“ 武帝 謀伐 吳 ,詔 濬 修舟艦…… 濬 造船於 蜀 ,其木杮蔽 江 而下。”《魏書·太祖道武帝紀》:“元年,葬 昭成皇帝 於 金陵 ,營梓宮,木柹盡生成林。” 唐 李商隱 《南朝》詩:“敵國軍營漂木柹,前朝神廟鎖煙煤。” 清 徐夔 《江東》詩:“金椎有日沉 江 底,木柹何年下 建康 。”
“木杮”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總結如下:
基本解釋
指砍削下來的碎木片或木皮。但作為成語使用時,特指木頭的榫卯不準确、不合適,比喻言辭或文章不得要領、不中肯。
詳細釋義
使用場景
多用于批評書面或口頭表達不精準的情況,例如學術論文論點模糊、會議發言冗長無效等。
字詞結構
由“木”和“杮”組成,其中“杮”單字指削下的木片,也有“斫削木材”的動作含義。
補充說明
需注意“木杮”為生僻成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更多出現在文學或特定語境中。
《木杮》是一個漢字詞組,意思是用于制作器物、建築材料等的木料。
《木杮》共有5個筆畫,其中“木”是木字部的部首,表示與木相關的意思;“杮”是組成《木杮》的另一個單獨的字。
《木杮》這個詞最早見于《說文解字》,是古代漢字中的一種描述器物、建築材料的用詞。
在繁體字中,還是保留着《木杮》這個詞,拼寫方式相同。
古代漢字寫法會有一些變遷,但《木杮》這個詞的古代寫法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沒有明顯的差異。
1. 他在建築工地上負責檢查木杮的質量。
2. 這個商品的包裝盒是用優質的木杮制成的。
1. 木杮坯(指未經加工的木材)
2. 木杮闆(指用于建築、家具制作等的木質闆材)
3. 木杮工(指從事木材加工工作的人)
1. 木料
2. 木材
3. 木方
1. 石材
2. 過火
3. 金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