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砍削下來的碎木片、木皮。《晉書·王濬傳》:“ 武帝 謀伐 吳 ,詔 濬 修舟艦…… 濬 造船於 蜀 ,其木杮蔽 江 而下。”《魏書·太祖道武帝紀》:“元年,葬 昭成皇帝 於 金陵 ,營梓宮,木柹盡生成林。” 唐 李商隱 《南朝》詩:“敵國軍營漂木柹,前朝神廟鎖煙煤。” 清 徐夔 《江東》詩:“金椎有日沉 江 底,木柹何年下 建康 。”
木杮(mù fèi)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少見的詞彙,其含義與古代建築、木工工藝相關。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杮”通“杮”,本義指木材加工時削下的碎片或木屑。具體釋義如下:
字義解析
“木”指樹木或木材,“杮”原指削木後殘留的薄片。《說文解字》中“杮”注為“削木劄樸也”,即木材加工時産生的碎屑。因此,“木杮”合稱可理解為木材碎片或木屑,常見于古代文獻中對建築廢料的描述。
文獻用例
該詞可見于《漢書·劉向傳》記載的“公輸般攻木為杮”,指魯班(公輸般)削木為屑的技藝。另《資治通鑒》胡三省注提到“木杮浮于渭水”,描述木材廢料隨河流漂浮的現象,反映古代木材運輸中的常見場景。
方言與引申
在部分方言中,“木杮”亦指木質薄片,如閩南語保留此用法,代指細碎的木材邊角料(參考《閩南方言大詞典》)。此外,古建築研究中,“木杮”被引申為木質構件加工過程中的副産品,用于填補縫隙或作為燃料。
相關詞辨析
需注意與“木杮”(mù bèi)區分,後者指樹木的枝幹分叉處,屬植物學術語。而“木杮”強調木材加工後的碎片狀态,語義側重不同。
“木杮”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總結如下:
基本解釋
指砍削下來的碎木片或木皮。但作為成語使用時,特指木頭的榫卯不準确、不合適,比喻言辭或文章不得要領、不中肯。
詳細釋義
使用場景
多用于批評書面或口頭表達不精準的情況,例如學術論文論點模糊、會議發言冗長無效等。
字詞結構
由“木”和“杮”組成,其中“杮”單字指削下的木片,也有“斫削木材”的動作含義。
補充說明
需注意“木杮”為生僻成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更多出現在文學或特定語境中。
阿裡斯托芬白帻辯說逼直不辭而别逞能成獄楚楚可憐詞素點閲邸閣丁香法律部門煩察飛镝封號犷悍海狗海魂衫罕事寒兔黃麻紫書換手回耗嚼用糾覈拘畏康歌摳索萊子拉下馬領攝立事録黃顱腦雒雒馬鼈美言不信鳴葭南車南呂鬧意見鋪過親信群叢瞿然榮升沙井燒甎束帶屬稿説解隨人俯仰唆訟騰笑同覊荼炭誣愬暇景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