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個霸主。(1)指 夏 昆吾 , 殷 大彭 、 豕韋 、 周 齊桓公 、 晉文公 。《莊子·大宗師》:“ 彭祖 得之,上及 有虞 ,下及五伯。” 成玄英 疏:“五伯者, 昆吾 為 夏 伯, 大彭 、 豕韋 為 殷 伯, 齊桓 、 晉文 為 周 伯,合為五伯。”(2)指 春秋 齊桓公 、 晉文公 、 宋襄公 、 楚莊公 、 秦缪公 。《呂氏春秋·當務》:“備説非六王五伯。” 高誘 注:“五伯, 齊桓 、 晉文 、 宋襄 、 楚莊 、 秦繆 也。” 明 沉采 《千金記·定謀》:“五伯當年勢疊興,讀書牛角戴鋤行。”(3)指 春秋 齊桓公 、 晉文公 、 楚莊王 、 吳王 阖闾 、 越王 句踐 。《荀子·王霸》:“雖在僻陋之國,威動天下,五伯是也……故 齊桓 、 晉文 、 楚莊 、 吳 闔閭 、 越 句踐 ,是皆僻陋之國也,威動天下,彊殆中國。”(4)指 春秋 齊桓公 、 宋襄公 、 晉文公 、 秦穆公 、 吳王 夫差 。《漢書·諸侯王表》:“故盛則 周 、 邵 相其治,緻刑錯;衰則五伯扶其弱,與其守。” 顔師古 注:“伯讀曰霸。此五霸謂 齊桓 、 宋襄 、 晉文 、 秦穆 、 吳 夫差 也。”
(1).同“ 五百 ”。《新唐書·蘇世長傳》:“初在 陝 ,邑裡犯法不能禁,乃引咎自撻于廛,五伯疾其詭,鞭之流血, 世長 不勝痛,呼而走,人笑其不情。” 宋 嶽柯 《桯史·蠲毒圖》:“﹝ 王涇 ﹞減死黥流,杖脊朝天門,中使涖焉,方覬其速斃, 涇 貨五伯下其手,卒得活。”
(2).指 東漢 鄧彪 等五人,因字號中皆帶“伯”字,故稱。《後漢書·鄧彪傳》“ 鄧彪 字 智伯 ……後仕郡,辟公府” 唐 李賢 注引《東觀記》:“ 彪 與同郡 宗武伯 、 翟敬伯 、 陳綏伯 、 張弟伯 ,同志好,齊名, 南陽 號曰‘五伯’。”
“五伯”一詞在曆史文獻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在不同典籍中,“五伯”所指人物存在差異:
指東漢南陽郡鄧彪、宗武伯、翟敬伯、陳綏伯、張弟伯五人,因字號均含“伯”字而得名。
偶見通假用法,如《新唐書》中“五伯”通“五百”(古代低級官吏),但此義較罕見。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典籍原文或人物事迹,可參考《莊子》《呂氏春秋》《後漢書》等文獻。
《五伯》是一個古代的稱號,指的是春秋時期五個國家的卿相。這五個國家分别是宋、衛、燕、晉、鄭。他們掌握着各自國家的實際權力,是五國的實際統治者。
《五伯》中的“五”部首是“二”,筆畫數為2。
《五伯》中的“伯”部首是“人”,筆畫數為2。
《五伯》一詞的來源并不明确,可能是由于春秋時期五個國家的卿相身份顯赫而得名。
《五伯》的繁體字為「五伯」。
《五伯》的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漢字寫法相同,沒有明顯的差異。
春秋時期,五伯是五個國家的權貴人物。
五帝、五官、五音、五行、五常
五侯、五卿
侯、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