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個霸主。(1)指 夏 昆吾 , 殷 大彭 、 豕韋 、 周 齊桓公 、 晉文公 。《莊子·大宗師》:“ 彭祖 得之,上及 有虞 ,下及五伯。” 成玄英 疏:“五伯者, 昆吾 為 夏 伯, 大彭 、 豕韋 為 殷 伯, 齊桓 、 晉文 為 周 伯,合為五伯。”(2)指 春秋 齊桓公 、 晉文公 、 宋襄公 、 楚莊公 、 秦缪公 。《呂氏春秋·當務》:“備説非六王五伯。” 高誘 注:“五伯, 齊桓 、 晉文 、 宋襄 、 楚莊 、 秦繆 也。” 明 沉采 《千金記·定謀》:“五伯當年勢疊興,讀書牛角戴鋤行。”(3)指 春秋 齊桓公 、 晉文公 、 楚莊王 、 吳王 阖闾 、 越王 句踐 。《荀子·王霸》:“雖在僻陋之國,威動天下,五伯是也……故 齊桓 、 晉文 、 楚莊 、 吳 闔閭 、 越 句踐 ,是皆僻陋之國也,威動天下,彊殆中國。”(4)指 春秋 齊桓公 、 宋襄公 、 晉文公 、 秦穆公 、 吳王 夫差 。《漢書·諸侯王表》:“故盛則 周 、 邵 相其治,緻刑錯;衰則五伯扶其弱,與其守。” 顔師古 注:“伯讀曰霸。此五霸謂 齊桓 、 宋襄 、 晉文 、 秦穆 、 吳 夫差 也。”
(1).同“ 五百 ”。《新唐書·蘇世長傳》:“初在 陝 ,邑裡犯法不能禁,乃引咎自撻于廛,五伯疾其詭,鞭之流血, 世長 不勝痛,呼而走,人笑其不情。” 宋 嶽柯 《桯史·蠲毒圖》:“﹝ 王涇 ﹞減死黥流,杖脊朝天門,中使涖焉,方覬其速斃, 涇 貨五伯下其手,卒得活。”
(2).指 東漢 鄧彪 等五人,因字號中皆帶“伯”字,故稱。《後漢書·鄧彪傳》“ 鄧彪 字 智伯 ……後仕郡,辟公府” 唐 李賢 注引《東觀記》:“ 彪 與同郡 宗武伯 、 翟敬伯 、 陳綏伯 、 張弟伯 ,同志好,齊名, 南陽 號曰‘五伯’。”
“五伯”在漢語詞典中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一、曆史人物指代
“五伯”即“春秋五霸”的别稱,指東周春秋時期先後稱霸的五位諸侯領袖。據《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記載,五霸分别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阖闾和越王勾踐(一說含宋襄公、秦穆公)。他們通過軍事、政治手段确立霸主地位,對當時諸侯國間的權力格局産生深遠影響。
二、古代爵位制度
“伯”為周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中的第三等,“五伯”可泛指多個受封伯爵的諸侯。例如《左傳·僖公四年》提到“五侯九伯”,其中“伯”即代表受封的地方統治者,負責鎮守疆域、維護禮法。這一用法多出現在先秦文獻中,後世逐漸淡化。
“五伯”一詞在曆史文獻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在不同典籍中,“五伯”所指人物存在差異:
指東漢南陽郡鄧彪、宗武伯、翟敬伯、陳綏伯、張弟伯五人,因字號均含“伯”字而得名。
偶見通假用法,如《新唐書》中“五伯”通“五百”(古代低級官吏),但此義較罕見。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典籍原文或人物事迹,可參考《莊子》《呂氏春秋》《後漢書》等文獻。
暴威寶運辨訛步櫩策效昌教伧頭宸注沖華樗蒲催督寸進尺退盜名暗世得毋低眉順眼短衣匹馬杜絕後患仿習風口浪尖附膻歌謡龜鈕滾毬國務固讓懷敵噭噭絞接假情假意界标介意劫賊積留精赤條條镌降憐念陵斥漫汗滅身膜視赧然旁佐賠房偏敬破棄青磚冗細三家詩散商賞罰信明沙塔尿胞孫弘銅郭推翻文不加點五月卅一日急雨中弦栝小兒科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