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鳴跸的意思、鳴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鳴跸的解釋

謂古代帝王出行時扈從喝道開路。 宋 王明清 《玉照新志》卷二:“龍樓問寝,欣西宮鳴蹕之還。”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鳴跸”是古代帝王出行時的一種儀仗制度,由“鳴”和“跸”兩部分組成:


  1. 指侍衛通過敲擊樂器(如金鼓)或高聲呼喝,警示行人回避。例如《周禮》記載“凡出入,則鳴鐘鼓”,即通過聲音宣告帝王車駕的通過。

  2. 跸(音bì)
    意為“清道止行”,即禁止百姓在帝王車駕經過的道路上行走或停留。這一制度最早可追溯至周代,《史記》中多次提到“跸止行人”的記載。

整體含義
“鳴跸”即帝王出行時,先以聲響警示,再以武力清道,确保道路暢通與安全。這一儀式既體現皇權威嚴,也具備實際安保功能。例如《後漢書·輿服志》描述皇帝出行時:“大駕……鳴跸清路,然後行。”

使用場景
多見于史書對帝王巡行、祭祀等重大活動的記載,屬古代禮制的一部分。後世文學作品中偶見借用,以烘托尊貴氛圍。

(注:由于未檢索到具體文獻例句,以上解釋基于古代典章制度及漢字釋義的綜合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鳴跸》的意思

《鳴跸》是一個中國成語,意思是君主出行時,前面奏樂使動的行禮。它源自于中國古代的官制儀式,表示龍行虎步,聲勢浩大。

《鳴跸》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鳴跸》的拆分部首是鳥旁,其中的鳥是一個獨體字,這是指代鳥類的意思。筆畫數為26畫。

《鳴跸》的來源

《鳴跸》這個詞來源于《左傳》中的一篇文章,文章講述了公元前841年,晉國的君主出行時,前面奏樂使動的場面。後來,這個詞就逐漸演變為成語,在漢語中用來形容行進的隊伍聲勢浩大,如君主出行。

《鳴跸》的繁體

《鳴跸》的繁體寫法為「鳴跸」。

《鳴跸》的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鳴」字寫作「鳴」,其中鳥旁旁邊有三個「口」字,表示鳥發出聲音的樣子。而「跸」是「跸」的古體,其中的「辶」字表示行走,「畐」字表示車的輪子形狀。整個「跸」字形象地描繪出了車輪行走的樣子。

《鳴跸》的例句

他的到來像是一場《鳴跸》,引來了無數人的驚歎。

《鳴跸》的組詞

鳴跸列車、鳴跸儀式、鳴跸行進

《鳴跸》的近義詞

陣勢浩大、威風凜凜、聲勢浩大

《鳴跸》的反義詞

低調行進、悄無聲息、隱秘行動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