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告朔的意思、告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告朔的解釋

(1). 周 制,天子于每年季冬把第二年的曆書頒發給諸侯,叫“告朔”。《周禮·春官·大史》:“頒告朔于邦國。” 鄭玄 注:“天子頒朔于諸侯,諸侯藏之祖廟,至朔朝于廟,告而受行之。 鄭司農 雲:‘……以十二月朔,布告天下諸侯。’”《穀梁傳·文公十六年》:“天子告朔于諸侯。”《大戴禮記·用兵》:“ 夏桀 、 商紂 羸暴於天下……不告朔於諸侯。”

(2).指諸侯于每月朔日(陰曆初一)行告廟聽政之禮。《左傳·文公六年》:“閏月不告朔,非禮也。” 杜預 注:“經稱‘告月’,傳稱‘告朔’,明‘告月’必以朔。”

(3).泛指于朔日祭祀鬼神。 明 閻爾梅 《觀虎丘祭厲壇者》詩:“初冬黑畤具衣裳,告朔喧闐傀儡塲。”

(4).見“ 告朔餼羊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告朔”是古代中國周代禮制中的專有名詞,指諸侯每月初一(朔日)向天子禀告政事的儀式。《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周制,諸侯每月朔日(初一)告廟聽政”,其核心意義包含禮制規範與政治彙報雙重屬性。

從詞源結構分析,“告”為禀告、彙報之意,“朔”特指農曆每月初一。該儀式最初具有實際行政功能,後演變為象征性禮儀。《周禮·春官·大史》記載“頒告朔于邦國”,說明天子需提前向諸侯頒布次年曆法,諸侯依曆法行告朔之禮。至春秋時期,魯國仍保留此制,《論語·八佾》中“子貢欲去告朔之饩羊”的記載,印證了該制度雖已形式化,但祭祀用牲等儀軌仍在延續。

在語義演變過程中,“告朔”衍生出“例行公事”的引申義。清代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評注:“後世謂虛應故事曰‘告朔’,蓋本于此”,揭示了該詞從具體禮制向抽象概念的轉化過程。現代漢語使用中,“告朔”多出現于曆史文獻研究領域,如禮制考據(《三禮研究論著提要》)、制度演變分析(《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論》)等學術著作中。

網絡擴展解釋

“告朔”是中國古代周代禮制中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和演變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詞源與禮制背景

  1. 周代曆法制度
    周天子每年冬季向諸侯頒布次年曆書(含閏月、每月朔日等),稱為“告朔”。諸侯需将曆書藏于祖廟,每月初一(朔日)舉行祭廟儀式,聽取政令并彙報治理情況,稱為“告廟聽政”。

  2. 禮儀的雙向性

    • 天子層面:通過“頒告朔”強化中央權威,體現“天命”與曆法的統一性。
    • 諸侯層面:每月朔日行告廟禮,兼具祭祀祖先、自省政務的功能。

二、演變與引申含義

  1. 禮崩樂壞後的形式化
    春秋時期,諸侯逐漸廢棄告朔禮儀,僅保留用活羊(饩羊)祭祀的形式。孔子曾感歎:“爾愛其羊,我愛其禮”(《論語·八佾》),衍生出成語“告朔饩羊”,比喻徒具形式的慣例。

  2. 現代用法的争議
    部分資料(如)将“告朔”解釋為“揭露真相”,可能與原意存在混淆,需結合語境謹慎使用。

三、總結

“告朔”本質是周代政治與曆法結合的制度,後因禮儀衰落成為形式主義的象征。理解時需區分曆史本義(禮制)與引申義(形式化慣例),避免與“揭露真相”等現代引申混淆。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周禮》《左傳》等古籍,或查閱權威曆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礙嶮百花朝百歲之後标容缽拿財政朝晡鼓馳軍闖事醇和黜升簇簇催頭憺怕倒槽點金作鐵洞朗蹲風眼咄嗟立辦放僻淫佚風起雲蒸豐雍符効浮譽趕會勾稽勾使光闌古黃閨薄阛市環向奸夫金洋酒所基岩蠲疾沮漳歁歞扣絃狯胡量金連牆靈場靈術林慮漿林熙美人香草彌節冥壽莫匪剽殺乾草窮系驅驅少房時和歲稔時律事守食味方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