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周 制,天子于每年季冬把第二年的曆書頒發給諸侯,叫“告朔”。《周禮·春官·大史》:“頒告朔于邦國。” 鄭玄 注:“天子頒朔于諸侯,諸侯藏之祖廟,至朔朝于廟,告而受行之。 鄭司農 雲:‘……以十二月朔,布告天下諸侯。’”《穀梁傳·文公十六年》:“天子告朔于諸侯。”《大戴禮記·用兵》:“ 夏桀 、 商紂 羸暴於天下……不告朔於諸侯。”
(2).指諸侯于每月朔日(陰曆初一)行告廟聽政之禮。《左傳·文公六年》:“閏月不告朔,非禮也。” 杜預 注:“經稱‘告月’,傳稱‘告朔’,明‘告月’必以朔。”
(3).泛指于朔日祭祀鬼神。 明 閻爾梅 《觀虎丘祭厲壇者》詩:“初冬黑畤具衣裳,告朔喧闐傀儡塲。”
(4).見“ 告朔餼羊 ”。
“告朔”是中國古代周代禮制中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和演變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周代曆法制度
周天子每年冬季向諸侯頒布次年曆書(含閏月、每月朔日等),稱為“告朔”。諸侯需将曆書藏于祖廟,每月初一(朔日)舉行祭廟儀式,聽取政令并彙報治理情況,稱為“告廟聽政”。
禮儀的雙向性
禮崩樂壞後的形式化
春秋時期,諸侯逐漸廢棄告朔禮儀,僅保留用活羊(饩羊)祭祀的形式。孔子曾感歎:“爾愛其羊,我愛其禮”(《論語·八佾》),衍生出成語“告朔饩羊”,比喻徒具形式的慣例。
現代用法的争議
部分資料(如)将“告朔”解釋為“揭露真相”,可能與原意存在混淆,需結合語境謹慎使用。
“告朔”本質是周代政治與曆法結合的制度,後因禮儀衰落成為形式主義的象征。理解時需區分曆史本義(禮制)與引申義(形式化慣例),避免與“揭露真相”等現代引申混淆。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周禮》《左傳》等古籍,或查閱權威曆史文獻。
告朔是一個成語,它的意思是宣布農曆以确定農作物和農活的開始。
告朔這個詞的部首是口,它的筆畫數為一。
告朔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地官司徒》一書中,用于表示宣告農曆的開始。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表示将某件事公布給大家知道的意思。
告朔的繁體寫法為告朔。
在古時候,告朔的寫法可以是告朔、告呪等。隨着時間的推移,告朔這個寫法逐漸被統一。
1. 農民告朔後,開始了忙碌的農活。
2. 每年農曆一月一日都會有人去廣場上告朔。
告知、告訴、告别
宣告、宣布、宣示
隱瞞、保密、掩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