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言隱遁變化。《雲笈七籤》卷五二:“上景八神,一合入身,舉形遁化,流變適真。”《雲笈七籤》卷八五:“ 熙 得身詣 朱陵 ,兒子得遁化,遊洞天。”
(2).道士死亡的婉稱。 唐 顔真卿 《有唐茅山元靖先生廣陵李君碑銘》:“先生以 大曆 己酉歲冬十一月十有四日遁化於 茅山 、 紫陽 之别院,春秋八十有七。”《至順鎮江志·道觀·宮》:“﹝ 金壇縣 ﹞ 燕洞宮 ,在 茅山 燕洞 口,女仙 錢妙真 遁化立祠之所。”
“遁化”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出現在道教文獻或古典文學中,其具體解釋如下:
隱遁變化
指通過隱遁或變化的方式脫離世俗,常見于道教修煉相關的描述。例如《雲笈七籤》提到“舉形遁化,流變適真”,強調通過形體變化達到超脫。
道士死亡的婉稱
道教中對道士去世的委婉說法,類似“羽化”“仙逝”。如唐代顔真卿在碑銘中記載李君“遁化于茅山紫陽之别院”,即指其逝世。
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僅見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化讨論。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或道教經典文獻。
《遁化》是一個漢字詞語,多指修煉至高境界,突破塵世桎梏而返本歸真的狀态。
《遁化》一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辶(chuǎn),表示“走”的意思,右邊是花(huā),表示“花草”的意思。它共有12個漢字筆畫。
《遁化》一詞最早出現在《古字典》中,意為回歸本原,尋找真我。後來該詞引申為通過修煉和禅定達到心境超凡、脫離浮名利祿的境界。
《遁化》的繁體字為「遯化」。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遁化的寫法有一些差異。以金文為例,《遁》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可能是古人在刻寫時的風格所緻。《化》的字形則相對穩定,與現代基本一緻。
1. 修行者通過苦行和靜心來追求遁化的境界。 2. 他在山林中閉關修行,希望能夠達到遁化的狀态。
1. 遁世:指遠離塵世,隱居山林的狀态。 2. 遁名:指隱匿身份,不願暴露真實姓名。 3. 遁入:指躲藏、進入。 4. 化境:指修行至某種境地或境界。 5. 歸真:指回歸本原,追求真實。
1. 修行:指通過某種方式培養身心,追求心境進一步提升。 2. 悟道:指通過思考或領悟而達到一種覺悟的境界。 3. 昇華:指情感、思想或境界升華到更高的層次。
1. 凡塵:指塵世俗務,與遁化相對。 2. 俗世:指世俗的欲望和功利,與遁化相悖。 3. 平庸:指普通、平凡,與遁化追求的非凡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