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幹肉。
(2).猶枯竭。 黃遠庸 《大勢》之二:“若能統一國庫,實行整理 中國銀行 ,則金融與財政交相為用,則内閣或不緻以窮而乾臘以死矣。”
乾臘:1.幹肉。《金史·世宗紀下》:“ 遼 主聞民間乏食,謂何不食乾臘,蓋幼失師保之訓,及其即位,故不知民間疾苦也。”
(2).指屍體幹枯不壞。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朅盤陀國》:“其王壽終,葬在此城東南百餘裡大山巖石室中,其屍乾臘,今猶不壞,狀羸瘠,人儼然如睡。”
(3).指幹梅。《初學記》卷二八:“《山海經》:‘ 雲山 之上,其實乾臘。’ 郭璞 注:‘臘,乾梅也。’”按,今本《山海經》無此文。
“幹臘”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根據高權威性來源(如滬江線上詞典、查字典等)及文獻引證,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幹肉
指經風幹或腌制保存的肉類,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金史》提到遼主因不知民間疾苦,反問“何不食乾臘”。
屍體幹枯不壞
描述屍體因特殊環境(如幹燥寒冷)自然脫水形成的幹屍狀态。如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記》記載朅盤陀國國王遺體“乾臘不壞,狀如沉睡”。
枯竭狀态
引申為資源或生命力的耗盡。近代黃遠庸在《大勢》中以“乾臘以死”比喻財政枯竭導緻的衰亡。
部分低權威性資料提到“幹臘”指“幹梅”,但此義項缺乏可靠文獻佐證,可能為誤傳或方言用法,需謹慎采納。
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或《辭源》等權威工具書,以獲取更系統的釋義。
《幹臘》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将食物進行腌制和幹燥的過程,使其變得耐久,增加風味。
《幹臘》的部首是“幹”,共包含5個筆畫。
《幹臘》一詞的來源較為明确,起源于中國傳統的飲食文化。在古代,人們常常将肉類、魚類等食物進行腌制和幹燥,以便在長途旅行、過冬等特殊情況下食用。
《幹臘》的繁體字為「乾臘」。
在古代,幹臘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但一般情況下,使用的是與現代寫法相同的字形。
1. 她用特殊的配方進行幹臘,将肉腌制出了獨特的口味。
2. 幹臘的鮮魚在冬天依然能保持鮮美的口感。
與《幹臘》相關的組詞還有:臘肉、臘味、幹肉、臘腸等。
和《幹臘》意義相近的詞語有:曬幹、曬谷、臘制等。
與《幹臘》意義相反的詞語是:鮮食、濕潤、未腌制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