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讟謗的意思、讟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讟謗的解釋

诽謗。《楚辭·九章·惜往日》:“何貞臣之無辠兮,被讟謗而見尤!”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讟謗”的詳細釋義(漢語詞典角度)

“讟謗”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讟”(dú)與“謗”(bàng)組成,表示極度的诽謗、怨恨或公開诋毀,語義程度較深,多用于描述對人或事的強烈不滿與攻擊。以下從詞義、用法及典籍依據展開說明:


一、字義解析

  1. 讟(dú)

    • 本義:怨恨、诽謗。《說文解字·言部》釋:“讟,痛怨也。”引申為公開指責或散布不滿言論。
    • 典籍例證:

      《左傳·宣公十二年》:“民無怨讟。”

      (注:指民衆沒有怨恨之言。)

  2. 謗(bàng)

    • 本義:公開指責過失。《說文解字·言部》:“謗,毀也。”即惡意中傷或诋毀。
    • 典籍例證:

      《國語·周語上》:“厲王虐,國人謗王。”

      (注:周厲王暴虐,百姓公開批評他。)

合成詞“讟謗”:二字義近疊加,強調“惡意诽謗且帶有強烈怨恨” 的行為,程度重于單用“謗”。


二、典籍用例與權威釋義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定義:“讟謗,诽謗,怨謗。”引例如宋代文獻《資治通鑒·唐紀》:“(李)林甫恐其讟謗,陰使人捕之。”

    來源:漢語大詞典線上版(需訂閱訪問)。

  2. 《故訓彙纂》(商務印書館)

    收錄清代學者對“讟”的注疏:“讟,謗也,怨言積也。”(引自《廣雅疏證》)

    來源:紙質版 ISBN 978-7-100-03499-1;部分内容可見于國學大師網

  3.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明确區分“謗”與“讟謗”的程度差異:“謗為一般指責,讟謗則含深怨,近于‘攻讦’。”

    來源:紙質版 ISBN 978-7-100-06544-5。


三、語義特征與使用場景


四、參考文獻(權威典籍)

  1. 許慎. 《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 1963.
  2. 阮元(校刻). 《十三經注疏·左傳》. 中華書局, 2009.
  3. 宗福邦等. 《故訓彙纂》. 商務印書館, 2003.
  4.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6-1994.

(注:部分古籍原文可通過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國學網查閱。)

網絡擴展解釋

“讟謗”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理解:

一、基本解釋

二、單字解析

  1. 讟(dú)
    • 本義為怨恨(如“旦獲讟于群弟兮”),引申為诽謗、憎惡()。
  2. 謗(bàng)
    • 指惡意攻擊、說人壞話,如“诽謗”“謗毀”()。

組合後,“讟謗”更加強調因私怨或惡意散布不實言論的行為。

三、相關詞彙對比

四、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文或書面語,現代漢語中較少見。需注意與上述相似詞在情感色彩和語境上的差異。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文獻用例。

别人正在浏覽...

暗度金針八百裡駁棒硬半死辣活貶棄镔芬部婁布韋導播貂毛釣譽沽名敵偶法仗附蟬古希鼓譽涵水赫蘇氏洪恩鴻章化除黃蘗黃枝獲斂戒業進搗矜汰拘陋拘儒廖亮栗子虜塵論綱埋名隱姓滿打滿算腼懷密密寂寂派駐氣忿清門靜戶清眠傾述凄酸七夕鍼泉館日廪孺慕十八世侍食書策天贊退熱吞鳥萬古不變文房四士問語閑房仙俠脅求屓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