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蛟兕的意思、蛟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蛟兕的解釋

蛟龍與兕牛。《公孫龍子·迹府》:“ 龍 聞 楚王 張繁弱之弓,載忘歸之矢,以射蛟兕於 雲夢 之圃,而喪其弓。” 明 夏完淳 《大哀賦》:“豺虎相臨,蛟兕俱退。”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蛟兕”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合成詞,由“蛟”與“兕”兩個古代傳說中的生物組成,常見于典籍與詩詞。以下是分項解釋:

一、單字釋義

  1. 蛟(jiāo)

    • 基本定義:古代傳說中能引發洪水的龍屬生物,形似龍而無角,或指鳄類、鲨魚。
    • 延伸含義:
      • 《楚辭》注:“小曰蛟,大曰龍”,指體型較小的龍類。
      • 部分文獻将鼍(揚子鳄)或鲨魚稱為蛟,如“脅蛟犀兕”中的“蛟”可能指鲨魚。
  2. 兕(sì)

    • 基本定義:古代犀牛類猛獸,獨角,青黑色,常見于先秦文獻,如《左傳》“犀兕尚多”。
    • 文化形象:
      • 被神化為兇獸,如《西遊記》中太上老君的坐騎“兕大王”即青牛精。
      • 象征勇猛或險境,如《紅樓夢》判詞“虎兕相逢大夢歸”喻指政治鬥争。

二、合成詞“蛟兕”的涵義

  1. 字面組合:蛟龍與兕牛的并稱,強調兩種兇猛生物的聯合意象。
  2. 文學象征:
    • 用于描寫險惡環境或激烈沖突,如明代夏完淳《大哀賦》“豺虎相臨,蛟兕俱退”,暗喻戰亂動蕩。
    • 《公孫龍子》載楚王射“蛟兕”失弓,突顯狩獵場景的壯闊。
  3. 引申意義:可代指自然災害(洪水、猛獸)或人為禍亂,常見于骈文與戰争題材作品。

三、使用語境

該詞多出現于文言詩文,現代漢語極少使用。需注意不同文獻中“蛟”“兕”的具體指代可能因語境而異,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網絡擴展解釋二

蛟兕

蛟兕(jiāo sì)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拆分部首“虍”和“魚”組成。其中,“虍”是指老虎的頭部,表達了強大威武的意義;“魚”則表示魚類,象征着水中的生物。蛟兕的意思是指一種神奇的生物,它既具備了老虎的兇猛和威武,又有魚類的靈性和水中自如的能力。

來源與繁體字

蛟兕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爾雅》,是古代心含義豐富的詞彙之一。繁體字中,蛟兕的寫法為「蛟騏」。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并不同于現代,蛟兕的古漢字寫法為「蛟鬐」。字形上,“蛟”由左右兩個部分組成,上面是“虍”,下面是“皦”,意為水中有光而閃爍;而“鬐”則是由“鬃”和“齒”兩個部分組成,表示龍、馬等有鬃鬣之獸的樣貌。這種寫法突出了蛟兕的威武和靈動特征。

例句

1. 傳說中的蛟兕日夜守護着這片神秘的湖泊。

2. 少年勇敢地面對着洶湧澎湃的蛟兕,毫不畏懼。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蛟龍、蛟蜃、蛟鳳。

近義詞:龍魚、虎鲨。

反義詞:貓魚、蛇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