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友邦,鄰國。《詩·大雅·皇矣》:“詢爾仇方,同爾兄弟。” 鄭玄 箋:“詢,謀也,怨耦曰仇。仇方,謂旁國諸侯。”一說指敵國。見 宋 朱熹 集傳。
"仇方"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其核心含義指敵對的一方或敵國。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指敵對的國家、勢力或群體。
"仇"本義為仇敵、怨恨,"方"指方位、方向,引申為對方或一方。組合後特指與己方存在敵對關系的對象。例如:
《詩經·大雅·皇矣》:"帝謂文王,詢爾仇方。"(鄭玄箋:"詢謀于汝仇方之國。")
二、字源與結構分析
形聲字,從人九聲。《說文解字》:"仇,雠也",本義為匹配、同伴,後引申為仇敵。
象形字,本義為并行的船,引申為方向、邦國。《周禮》:"大夫有方",注:"方,邦國之謂。"
組合後"仇方"強調對立陣營的方位屬性,常見于先秦文獻中描述諸侯國間的敵對關系。
三、典籍用例與語境
"同爾弟兄,以爾鈎援,與爾臨沖,以伐崇墉……詢爾仇方,約爾友邦。"
→ 體現"仇方"與"友邦"的對立概念,指需謹慎應對的敵國。
"夷其宗室,助其仇方。"
→ 指扶持敵對方勢力,強化了"仇方"的敵對性。
四、近義詞辨析
詞彙 | 核心差異 |
---|---|
仇雠 | 側重個體仇恨(如《史記》"報父仇雠") |
敵國 | 強調國家層面的敵對關系 |
寇仇 | 含侵犯、掠奪的貶義色彩(如《孟子》"寇仇") |
五、現代使用建議
該詞現多見于曆史文獻研究或仿古文體中。日常表達推薦使用"敵對勢力""對手方"等現代詞彙,避免歧義。
參考資料: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此處标注權威出版物信息。讀者可查閱"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驗證原文。)
“仇方”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需結合文獻及不同學者的注解來理解。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根據《詩經·大雅·皇矣》中“詢爾仇方,同爾兄弟”的記載,“仇方”原指友邦或鄰國。漢代鄭玄在箋注中明确:“仇方,謂旁國諸侯”,即周邊國家。
釋義分歧
“仇方”的釋義需結合具體語境,主流觀點傾向于“友邦”,但朱熹的“敵國說”亦為學術讨論提供了空間。理解時應參考原文背景及注疏。
傍晚闆鄣碧檐鼻韻母不皇不虞逞己失衆出蕩蠢堆堆打悲躭捱倒挂雀飛觥走斝肺石風清風雨交加父族诟怒構屯孤獨園含翠火備驕奢淫佚郊享極睇解讐景陽鐘九旂絶處空峒籬菊臨檢林下風韻柳郎戮社罵不絕口盟兄弟謬爛南學毗連坯璞籤批三荊曬田賞罸分審升仙太子麝香褐實證松氣逃災避難貼肉土圍挽強香妃嫌郄小船消得小優歙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