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國内革命戰争時期地主階級反動武裝的指揮機關。 毛6*澤6*東 《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十四件大事》:“‘都’管轄的人口有一萬至五六萬之多,有獨立的武裝如團防局,有獨立的財政征收權如畝捐等,有獨立的司法權如隨意對農民施行逮補、監禁、審問、處罰。” 沙汀 《記賀龍》三七:“在當天下午,一個具着‘敵黨’身份的他,被當作賓客接待到團防局去了。”亦省作“ 團防 ”。 葉紫 《豐收》:“多數被團防加害過的人,讓他們走過之後,都咬牙切齒地暗罵着。”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團防局漢語 快速查詢。
團防局是中國近代地方武裝機構,主要活躍于第一次國内革命戰争時期(1924-1927年),是地主階級維護自身利益、鎮壓農民運動的武裝力量指揮機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性質
團防局由地主階級主導建立,擁有獨立武裝(如團防隊)、財政權(征收畝捐等)和司法權(逮捕、監禁農民),屬于地方割據性質的權力機構。毛澤東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曾提到其管轄範圍可達數萬人口,權力高度集中。
職能與權力
曆史背景
民國時期,地方武裝體系複雜,團防局常與保安團、警察局等并存,成為地方豪強控制基層的工具。例如,沙汀在《記賀龍》中描述過團防局接待“敵黨”賓客的情節,反映其實際影響力。
消亡與評價
隨着農民運動興起和革命發展,團防局逐漸被革命武裝瓦解。其作為反動勢力的象征,體現了近代中國農村階級鬥争的尖銳性。
補充說明:團防局在不同地區可能有“民團”“保安團”等别稱,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團防局》是一個詞彙,它的意思是團結民衆進行防禦工作的機構或組織。它由三個部分組成:團、防和局。
根據《康熙字典》的部首劃分,團的部首是囗(口),防的部首是阜(邑),局的部首是屍(身)。
根據《康熙字典》的筆畫數,團是3畫,防是7畫,局是7畫。
《團防局》這個詞源于中國的社會防控體系。原指一個負責籌劃和組織協調團隊進行防禦工作的機構,主要用于應對戰争、自然災害和公共安全事件。
《團防局》的繁體字為「團防局」。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團可寫作「團」,防可寫作「防」,局的寫法與現代相同。
1. 我們成立了一個團防局,來加強社區的安全防範。
2. 市政府将在每個縣鄉建立團防局,為抵禦自然災害提供支持。
1. 團隊:指由幾個人或幾個單位組成的工作團體。
2. 防禦:指為了保護自己或某個區域而采取的各種措施和行動。
3. 局長:指某個機構的負責人。
近義詞有:團結防禦處、團體防衛機構、團體安保部門。
反義詞有:敵對組織、攻擊性團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