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順從,歸服。《後漢書·應劭傳》:“﹝ 鮮卑 ﹞唯至互市,乃來靡服。”
“靡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靡服(拼音:mí fú)意為“順從,歸服”。該詞多用于描述他國或部族對中央政權的服從态度,常見于古代文獻中。例如:
根據《後漢書》的用例,“靡服”隱含着一定程度的被動性或條件性服從,不同于徹底的臣服。例如鮮卑族的“靡服”僅發生在互市時,可能帶有利益驅動的色彩。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詞彙的語境用法,可參考漢典或《後漢書》原文。
靡服,音mi fú,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下面将對其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介紹。
靡服指的是人們不再堅守原有的規範、紀律,變得放縱,不守道義。例如,一個人的行為舉止荒唐不羁,背離了社會道德準則,就可以形容為靡服。
靡(mǐ):由“白”部作初聲,包含了兩個筆畫。
服(fú):由“月”部作聲旁,包含了五個筆畫。
靡服一詞的來源可追溯至古代文獻。
靡服的繁體字為靡服。
在古代,靡服的寫法可能會有所變化。然而,通常在古時的文獻中,靡服的字形與現代相似。
1. 這個國家靡服了傳統的價值觀,導緻*********亂不堪。
2. 他的行為靡服了公共道德,受到了衆人的指責。
靡服沒有衍生詞,很少與其他詞語組合。
放縱、放任、頹廢
遵守、遵循、遵紀守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