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逆取順守的意思、逆取順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逆取順守的解釋

《史記·郦生陸賈列傳》:“且 湯 武 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并用,長久之術也。”古代從正統觀念出發,認為 湯 武 以諸侯身分用武力奪取帝位,不合君臣之道,故叫“逆取”。即位後,偃武修文,法先聖,行仁義,合乎正道,故叫“順守”。 漢 王粲 《為劉荊州與袁譚書》:“或欲以成王業,或欲以定霸功,皆所謂逆取順守,而徼富強于一世也。”《三國演義》第六十回:“兼弱攻昧,逆取順守, 湯 武 之道也。”《隋唐演義》第三七回:“主上摧刃父兄,大綱不正,即使修德行仁,還是個逆取順守。” 章炳麟 《訄書·客帝》:“土箸之後,逆取順守,尚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逆取順守”是一個源自中國曆史典故的成語,蘊含着深刻的治國理政智慧。其核心含義是指通過非正常手段(如武力、權謀)奪取政權後,轉而采用順應民心的仁政來治理國家、鞏固統治。以下從詞典釋義、曆史淵源及内涵解析角度進行詳細說明:

一、本義與詞典釋義

  1. 字面拆解

    • “逆取”:指以違背道義或常規的方式(如叛亂、征伐)奪取政權。“逆”意為悖逆、不順從。
    • “順守”:指以順應民心、合乎道義的方式(如推行仁政、輕徭薄賦)治理國家。“順”意為順應、合理。

      此概念最早見于《史記·郦生陸賈列傳》,陸賈對漢高祖劉邦言:“居馬上得之,甯可以馬上治之乎?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并用,長久之術也。”

  2. 權威詞典定義

    據《漢語大詞典》釋義:

    逆取順守

    古代認為湯武以諸侯身份用武力奪取天下,是“逆取”;即位後推行文教禮治以鞏固政權,是“順守”。後泛指以非正當手段取得政權,而以正道治理國家。

二、曆史内涵與治國邏輯

  1. 合法性轉換的智慧

    儒家強調“天命靡常,惟德是輔”。“逆取”雖具暴力性,但新政權可通過“順守”(施行德政)重構統治合法性。如漢初推行休養生息政策,将“逆取”的軍事勝利轉化為“順守”的政治穩定(《漢書·食貨志》載“文景之治”)。

  2. 策略的兩階段論

    • 奪權階段:亂世中需打破舊秩序(逆取),強調結果導向。
    • 治國階段:建立新秩序需遵循倫理規範(順守),強調過程正義。

      明代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評點:“逆取者,時勢所迫;順守者,天道所歸”,揭示其辯證統一關系。

三、經典案例與思想傳承

  1. 曆史實踐

    • 漢高祖劉邦:以布衣起兵亡秦滅項(逆取),稱帝後“約法三章”、減免賦稅(順守)。
    • 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奪權(逆取),開創“貞觀之治”廣納谏言(順守)。
  2. 理論發展

    南宋朱熹進一步闡釋:“逆取非道,然取之而能順守,則不失為仁義”,強調“順守”對政權道德缺陷的補救作用(《朱子語類》卷九十五)。

權威參考文獻

  1. 司馬遷. 《史記·郦生陸賈列傳》[M]. 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Z]. 上海辭書出版社.
  3. 班固. 《漢書·食貨志》[M]. 中華書局點校本.
  4. 王夫之. 《讀通鑒論》[M]. 中華書局.
  5. 黎靖德編. 《朱子語類》[M]. 中華書局.

(注:為符合學術規範,參考文獻采用紙質權威版本。線上文獻可參考“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史記》原文庫、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等平台。)

網絡擴展解釋

“逆取順守”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二、曆史淵源

  1. 出處:最早見于《漢書·陸賈傳》:“且湯武逆而以取順守之,文武并用,長久之術也。”
  2. 背景案例:商湯滅夏、周武王伐纣均被視為“逆取”,但建立政權後推行仁政,成為“順守”的典範。

三、延伸解讀

四、相關文獻

《史記·郦生陸賈列傳》和漢王粲《為劉荊州與袁譚書》中均有類似表述,進一步強化了該成語在政治權謀中的經典地位。


如需具體古籍原文或更多曆史案例,可參考《漢書》《三國志》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百折不移梆鑼半男女賓次擯逐碧霞元君才蓺蠶箪參觀者餐霞飲液成倍癡坐蕩蠲大肆鋪張大卒調伏東京回合訪查繁碎肥豬凫浴告絕廣寒宮孩子王衡短論長歡門環視喙息慧黠枷鐐夾細家宅急慌慌禁的雞皮究窮軍種塊子暌孤老确潦洌令狐令行如流龍榜旅讬苗脈彌淪窮瘁熱加工受看聳立泰山磐石惋恻枉長白大位次惟日為歲無遇向壁虛造賢相小桔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