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戶籍。因其上列鄉貫,故稱。《魏書·韓麒麟傳》:“往年校比戶貫,租賦輕少。臣所統 齊州 ,租粟才可給俸,略無入倉。” 宋 周密 《癸辛雜識别集·置士籍》:“欲自後舉始,行下諸路運司,牒州縣先置士籍。編排保伍,取各家戶貫,三代年甲,娶誰氏,兄弟男孫若幹之數。”
“戶貫”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戶籍信息,以下是詳細解釋:
“戶貫”指戶籍制度中記載的鄉貫信息,即家庭籍貫。其中“戶”代表家庭,“貫”表示籍貫的連貫性,合起來指戶籍登記中列明的居住地來源。
主要用于古代行政管理和法律文書中,例如:
部分資料(如)提到“戶貫”有“待客熱情”之意,這可能是将“戶貫”與“門戶開放”等成語混淆。權威文獻和詞典均未收錄此含義,建議以戶籍相關解釋為準。
如需查看更多曆史用例,可參考《魏書》《癸辛雜識》等文獻原文。
「戶貫」是一個中文詞彙,拼音為「hù guàn」,意思是「戶籍所在地」或「家鄉」。下面将對該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介紹。
「戶貫」可以拆分成兩部分:「戶」和「貫」。其中,「戶」是表示「門或家庭」的意思,它的拼音是「hù」,在漢字中屬于六劃;「貫」的意思是「貫穿」或「連接」,它的拼音是「guàn」,屬于貫通八劃。
「戶貫」這個詞來源于古代人們在戶口登記中使用的術語,具體含義隨着時間的推移逐漸擴展開來。
「戶貫」的繁體字是「戶貫」。
在古代,「戶貫」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較早的寫法中,「戶」字的形狀更接近門的樣子,「貫」則是由「卩」和「貝」兩個部分組成。
以下是使用「戶貫」的例句:
「戶貫」可以和其他詞彙組合成新的詞語,例如:
與「戶貫」近義的詞語包括「家鄉」、「出生地」;而它的反義詞沒有明顯的對應,因為「戶貫」本身沒有明确的相反概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