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祭天之壇。在都城南郊。《禮記·祭法》:“燔柴於泰壇,祭天也。” 孔穎達 疏:“謂積薪於壇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燔之,使氣達於天也。”《孔子家語·郊問》:“既至泰壇,王脫裘矣。” 明 李東陽 《郊祀前一日齋居候駕》詩:“石橋瓊砌倚雕闌,樹裡行宮接泰壇。”
“泰壇”是古代用于祭天的場所,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泰壇是古代帝王在都城南郊設立的祭天高台。祭祀時,人們将玉器、牲畜等祭品置于柴堆上焚燒,使煙氣升達天際,象征與天溝通(《禮記·祭法》記載:“燔柴於泰壇,祭天也”)。
結構與功能
泰壇是古代禮制中“天人溝通”的象征,體現了華夏文明對自然的敬畏與崇拜。若需進一步了解祭祀細節,可參考《禮記》等典籍。
泰壇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泰和壇。
泰字的部首是水,總共有8畫;壇字的部首是土,總共有7畫。
泰壇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子罕》中,原意是對泰山的尊稱,後來逐漸演變為指尊敬的地方或場所。
繁體字為泰壇。
古代泰字的寫法是由上下兩個部分組成,上部分為人,下部分為大。
古代壇字的寫法是與今天相比稍有不同,中間部分為“土”,上下分别為“田”和“公司”。
1. 他被譽為商界的泰壇,無論在哪個行業都享有很高的聲望。
2. 在這座城市的曆史上,這座建築一直是文化界的泰壇。
泰字可以組成一些詞語,例如:泰山、泰然、泰鬥等。
壇字可以組成一些詞語,例如:玉壇、祭壇、石壇等。
關于泰字,近義詞有大、偉大、崇高等;關于壇字,近義詞有廟、殿、堂等。
關于泰字,反義詞有小、微小、不起眼等;關于壇字,反義詞有地面、平地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