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屍骨。《新唐書·文藝傳下·李翰》:“ 巡 ( 張巡 )身首分裂,将士骸骼不掩,宜於 睢陽 相擇高原,起大冢,招魂而葬。” 清 傅維麟 《明書·亂賊傳》:“遂夷 石城 之險,堕其城垣,葬諸軍士陣亡骸骼。”
“骸骼”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拼音為hái gé,指屍骨,即人或動物死亡後留下的骨骼。
文獻出處
用法特點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曆史叙述中,強調對遺骨的描述,帶有莊重或悲怆的語境色彩,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
補充說明
從構詞看,“骸”指骨骼,“骼”亦為骨骼的别稱,二者同義複用,屬于古漢語中常見的複合詞形式。
“骸骼”一詞指的是人或動物死後殘留下來的骨骼。作為一個名詞,它通常用于描述屍體的遺骸或骨架。
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骨”和“⻍”。其中,“骨”表示骨骼,是最核心的意符,而“⻍”則指示了人體的皮膚。骸骨的這種構詞方式傳達了一個骨頭被肉體所包圍的概念。
“骸骼”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漢語,“骸”在《韓非子·滑說》一書中就用來指人的軀幹;而“骼”則源自《易經·說卦傳》中對人體各部位的稱謂。兩者結合形成了“骸骼”的意義。
相對于簡體中文,“骸骼”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保持一緻,即“骸骼”,沒有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中,與現代形式略有不同。字形上,“骸骼”有時會用誇張的手法描繪骨骼,例如“骨”可以拆分為“⺼”和“殳”,其中“⺼”表示骨頭,“殳”是一把用來刺破肉體的兵器。
以下是一些關于“骸骼”的例句:
1. 這座古墓中,出土了大量完整的骸骼,使得考古學家對古代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在納粹集中營中,骸骼山證明了二戰期間的殘酷真相。
組詞:骸骨墳(存放骨灰的墳墓)、骸骨架(骨架的更加正式說法)、骸骨節(構成骨架的關節部分)。
近義詞:屍骨(指代屍體的骨骼)、遺骸(指代遺留在現場的遺體)。
反義詞:肉體(活着的身體)、屍體(指代完整的屍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