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踏子的意思、踏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踏子的解釋

亦作“蹋子”。踏床。坐時擱腳的小幾。《宋史·輿服志二》:“﹝龍肩輿﹞其制:方質,椶頂,施走脊龍四,走脊雲子六,朱漆紅黃藤織百花龍為障,緋門簾,看牕簾,朱漆藤坐椅,踏子,紅羅裀褥,軟屏,夾幔。” 明 李诩 《戒庵老人漫筆·當行利人事》:“又問:‘何以為利人事?’ 繁 指坐間蹋子曰:‘此物置之不正,則蹙人足,予為正之……如此類者,隨事而利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踏子"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主要含義如下:

  1. 床前踏腳的小凳或矮幾

    指古代放置于床榻前供人踩踏、便于上下床的矮凳或矮幾,又稱"踏床"。其高度通常低于床榻,兼具實用與裝飾功能。例如《漢語大詞典》釋:"踏子,即踏床。置于床前的小凳。"

  2. 防潮防塵的實用功能

    在古代居室中,踏子可隔絕地面濕氣,保持床榻清潔,同時方便使用者穿脫鞋履。據《中國古代家具辭典》記載,宋代以後此類家具在民間廣泛使用,材質多為木制,形制簡潔穩固。

  3. 禮制與身份的象征

    在傳統禮俗中,踏子的高度與裝飾體現等級差異。貴族所用踏子常雕刻紋飾,而平民多用素面。明代《三才圖會》提及:"榻前設踏子,尊者加錦褥",反映其社會文化内涵。

參見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2. 王世襄. 《中國古代家具辭典》.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3.
  3. 王圻、王思義. 《三才圖會·器用卷》. 明代萬曆刻本(影印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網絡擴展解釋

“踏子”是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如下:

一、基本定義

指一種坐具附屬的擱腳家具,又稱“踏床”,功能類似現代腳凳。其注音為tà zǐ(ㄊㄚˋ ㄗˇ),字形也寫作“蹋子”。

二、曆史用例

  1. 宋代宮廷用具
    據《宋史·輿服志二》記載,龍肩輿(帝王轎辇)中配有“朱漆藤坐椅”和“踏子”,作為擱腳部件,材質與座椅統一,搭配紅羅裀褥等裝飾。
  2. 明代生活場景
    李诩《戒庵老人漫筆》提到,踏子若擺放不正會“蹙人足”,需調整以利他人使用,說明其日常實用性。

三、結構與功能

四、相關延伸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但可通過“腳踏”“腳凳”等現代詞彙對應其功能。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詳細考據,可參考《宋史》及明代筆記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八荒之外秉威布帆草靡差降朝拜赤棠從父姊妹調睡參軍憤滿服衆杆子高車搆煽貫械寒武系合夥虹草轟哄轘磔戢定克的狂嗥爛銀勞逸兩敗俱傷涼糕嶺岫利其然睩老末略莫名瀎破柰河暖孝噴雲吐霧漂梗樸秀匹丢撲搭芊緜谯門谯偯騎導起電青山一發青蛇雀稗肉臛三長兩短散逐善善升降機時風説大口書衣思玄探詢誤付洪喬無謀蒠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