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蹋子”。踏床。坐時擱腳的小幾。《宋史·輿服志二》:“﹝龍肩輿﹞其制:方質,椶頂,施走脊龍四,走脊雲子六,朱漆紅黃藤織百花龍為障,緋門簾,看牕簾,朱漆藤坐椅,踏子,紅羅裀褥,軟屏,夾幔。” 明 李诩 《戒庵老人漫筆·當行利人事》:“又問:‘何以為利人事?’ 繁 指坐間蹋子曰:‘此物置之不正,則蹙人足,予為正之……如此類者,隨事而利之。’”
“踏子”是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如下:
指一種坐具附屬的擱腳家具,又稱“踏床”,功能類似現代腳凳。其注音為tà zǐ(ㄊㄚˋ ㄗˇ),字形也寫作“蹋子”。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但可通過“腳踏”“腳凳”等現代詞彙對應其功能。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詳細考據,可參考《宋史》及明代筆記文獻。
踏子(tàzi),是一個漢字詞彙,有着多種不同的意思。
踏子的首部是“足”(zú),屬于身部。踏子的筆畫數為15畫。
踏子一詞最早出現在《唐律疏議·度量考》中,用來指代行走時踩在地上的東西。後來,這個詞的意義逐漸衍生,可以表示具體的物體,也可以表示動作。
繁體字“踏子”與簡體字“踏子”的寫法相同。
關于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踏子的具體情況可能難以考證。一般而言,在古代寫字的時候,會因為時代的更疊而有所不同。
1. 他不小心踩在了踏子上。
2. 她用腳輕輕地踏在踏子上,一步一步地向前走。
踏步、踏入、踏實、邁腳踏步、踩踏
台子、踏闆、踏步、台階
懸空、飛翔、漂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