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魑魅魍魉的意思、魑魅魍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魑魅魍魉的解釋

害人的鬼怪的統稱。《文選·張衡<西京賦>》:“魑魅魍魎,莫能逢旃。” 李善 注:“《説文》曰:‘螭,山神,獸形。’‘魅,怪物。’魍魎,水神。” 唐 薛用弱 《集異記·僧晏通》:“雖風雨露雪,其操不易,雖魑魅魍魎,其心不搖。” 明 徐渭 《劉公去思碑》:“即有魑魅魍魎,亦夔夔睢睢,畢露而不可逃。”亦作“ 魑魅罔兩 ”。 晉 王嘉 《拾遺記·前漢上》:“餘此物名為匕首,其利難儔,水斷虬龍,陸斬虎兕,魑魅罔兩,莫能逢之。”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八)》:“以前雖無成例,卻是留給後來的寶貝,其功用與鑄了魑魅罔兩的形狀的禹鼎相同。”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魑魅魍魉”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chī mèi wǎng liǎng,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


一、本義與字詞解析

  1. 字詞拆分

    • 魑(chī):傳說中山林裡的精怪,形似獸類。
    • 魅(mèi):能迷惑人的鬼怪,如“山魅”。
    • 魍魉(wǎng liǎng):水澤中的精怪,常指水鬼或山川異氣所生的邪物。
  2. 整體含義
    原指古代傳說中害人的鬼怪統稱,後引申為形形色色的壞人,多用于書面語,含貶義。


二、典故與出處

  1. 曆史淵源
    成語最早出自《左傳·宣公三年》:“魑魅魍魉,莫能逢之。”
    傳說黃帝與蚩尤大戰時,蚩尤驅使山林水澤的鬼怪(魑魅魍魉)作戰,黃帝以號角聲模拟龍吟将其吓退。

  2. 文化演變
    在日本傳說中,魑魅魍魉被描述為專吃美女的妖怪,形象多為紅身、尖耳、頭長角。


三、現代用法與示例

  1. 比喻意義
    現多指隱藏的惡勢力或品行不端者,如:

    • “掃黑除惡行動讓魑魅魍魉無所遁形。”
    • 鄒韬奮曾用此詞形容進步文化遭遇的阻礙。
  2. 使用場景
    適用于描述複雜環境中的陰暗面或邪惡現象,如社會不良群體、陰謀勢力等。


四、注意事項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典故或文化衍生,可參考《左傳》《神魔列國志》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魑魅魍魉》這個詞意思是形容邪惡兇猛的惡鬼或靈怪,也可以表示形形色色的惡勢力。 拆分部首和筆畫:《魑魅魍魉》的部首都是鬼(魑和魅)和鼠(魍和魉)。這個詞總共有16畫。 來源:《魑魅魍魉》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山海經》,描述了山林中邪惡的鬼怪現象。後來,這個詞被廣泛用于形容各種形形色色的邪惡勢力。 繁體字:《魑魅魍魉》在繁體字中的寫法依然是魑魅魍魉。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對于《魑魅魍魉》這個詞,其古代寫法是「魑魅魍魎」。 例句:他心中常常湧現出各種魑魅魍魉的惡念。 組詞:魑魅、魍魉、魍魉之徒。 近義詞:妖魔鬼怪、惡鬼邪靈。 反義詞:善良正直、聖賢仙神。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