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奏的意思、面奏的詳細解釋
面奏的解釋
當面向帝王啟奏。《新唐書·代宗紀》:“詔諫官獻封事勿限時,側門論事者,隨狀面奏。”《水浒傳》第三九回:“書上就薦通判之功,使家君面奏天子。” 郭沫若 《南冠草》第一幕:“你的意見是怎麼樣?你現在不妨面奏。”
詞語分解
- 面的解釋 面 (⑧面??麵) à 頭的前部,臉:臉面。顔面。面目。面面相觑。 用臉對着,向着:面對。面壁(a.面對着牆;b.佛教指面對牆壁靜坐修行)。 事物的外表:地面。面友(表面的、非真心相交的朋友)。面額(
- 奏的解釋 奏 ò 作樂(?),依照曲調吹彈樂器:演奏。奏國歌。奏鳴曲。 封建時代臣子對皇帝陳述意見或說明事情:啟奏。奏議。奏疏。奏折。奏本。奏對。 呈現,取得:奏效。奏功。奏捷(取得勝利)。大奏奇功。 筆畫數
網絡擴展解釋
“面奏”是漢語詞彙,指當面向帝王啟奏,屬于古代官僚體系中的一種直接彙報形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 核心含義:指臣子或官員直接面見皇帝,口頭陳述事務或提出建議。這一行為常見于古代政治制度中,強調“當面”的即時性與權威性。
- 詞源:由“面”(當面)和“奏”(上奏)組合而成,體現面對面溝通的正式性。
2.曆史背景與使用場景
- 制度依據:唐代《新唐書·代宗紀》記載,谏官可通過“側門論事,隨狀面奏”,說明面奏是古代重要的議政渠道。
- 應用範圍:多用于緊急事務、重要決策或官員舉薦。例如《水浒傳》中,黃文炳通過書信請求“面奏天子”舉薦功勞。
3.文學與曆史例證
- 史書記載:唐代姚元之任宰相時,曾向唐玄宗(李隆基)面奏官員升遷事宜,體現其政治作用。
- 文學作品:郭沫若話劇《南冠草》中,角色直接提議“不妨面奏”,反映該詞在戲劇對話中的使用。
4.近現代延伸
- 隨着封建制度消亡,“面奏”一詞逐漸退出日常使用,但仍在曆史研究、文學創作或古裝影視劇中出現,用于還原古代政治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新唐書》《水浒傳》原文或權威辭書(如漢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面奏的意思
面奏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官員直接向皇帝陳述某事或請對某事作出裁決。面奏一詞通常用于古代官場中,表示官員向皇帝奏章或直接陳述某事的行為。這是一種向上級領導彙報或請示的方式。
拆分部首和筆畫
面奏的部首為面,總共有10畫。
來源和繁體
面奏一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官場制度。在古代,官員需要向皇帝請示或陳述某事,通常會通過寫奏章或直接面見皇帝來完成。因此,這個詞彙源于古代的政治和行政體系。
面奏的繁體字為麵奏。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寫作面奏的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具體的古代寫法可以參考古代典籍、碑銘或銅器等文物。由于漢字的演變和字形的變化,古代寫法與現代寫法有一定差異。
例句
1. 官員鄭重地面奏陛下,為了國家的穩定,請陛下做出明智的決策。
2. 奏章已經完成,我将親自面奏皇上,請您審閱。
組詞
面對、面世、奏章、奏鳴曲、奏效。
近義詞
上奏、呈奏、奏折。
反義詞
下奏、對奏、陳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