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志趣相同者互相吸引、聚合。 唐 蕭穎士 《江有歸舟》詩序:“於戲!彼以我為僻,爾以我為正。同聲相求,爾後我先,安得而不問哉?” 季羨林 《西谛先生》:“處境相同,容易引起類似同病相憐的感情;愛好相同,又容易同聲相求。”
“同聲相求”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指志趣相同的人會互相吸引、聚合。常用于形容同類事物或思想觀念相近者自然産生共鳴,形成聯結。
若需進一步考證原始文獻或具體用例,可參考唐代文學作品或《漢典》等權威辭典。
同聲相求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兩個人或多個人有同樣的願望、目标,相互協作,共同追求。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拆分部首:言(yan4) - 拆分筆畫:共 6 畫
來源:《莊子·内篇·讓王》中首次出現,原文為:“莊子曰:‘吾無謀,寄于物者三;吾尊生、吾貴有身、吾同聲相求也。’”這裡“同聲相求”用以形容莊子追求一種境界,即與自己内心的聲音和諧一緻。
繁體字:同聲相求
古時候漢字寫法:無明确的古代寫法,使用的是現代漢字寫法。
例句: - 兩人在工作上同聲相求,最終合作成功。 - 團隊成員共同追求同一個目标,同聲相求,為項目取得了巨大突破。
組詞:同心相助、同仇敵忾
近義詞:同甘共苦、志同道合
反義詞:各行其是、背道而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