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曲論的意思、曲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曲論的解釋

歪曲事實地議論;狡辯。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論說》:“唯君子能通天下之志,安可以曲論哉!” 清 姚鼐 《張逸園家傳》:“餘尤偉君杖内監僧,及不為 傅忠勇 曲論民田事,為有古人剛毅之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曲論”的漢語詞典釋義及學術解析

一、基本釋義

“曲論”在《漢語大詞典》中被解釋為“不公正的言論”或“偏頗的論述”。“曲”在此指迂回、不直,引申為偏離事實或真理;“論”即言論、觀點,合指帶有主觀傾向性的論斷。例如清代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批評“曲論之士,務為穿鑿”,即指刻意歪曲事理的學術觀點。

二、引申義與哲學意涵

《中國哲學大辭典》補充了“曲論”在古代哲學中的特殊用法,指通過非直接的方式闡釋道理,如《荀子·解蔽》中“曲知之人,觀于道之一隅而未識全體”,此處“曲”暗含局部與整體的辯證關系。這種用法強調認知的局限性,與“全論”形成對照。

三、古典文獻用例

據《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曲論”在典籍中常作動詞,意為“迂回論證”。如《莊子·天下篇》描述名家學派“曲說琦論”,即指以非常規邏輯推演命題的論述方式。此義項突顯語言表達的複雜性與策略性。

四、現代語義演變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指出,當代語境下“曲論”可指“刻意迎合的言論”,例如“放棄原則的曲論終将被事實揭穿”(見商務印書館2020版第1083頁)。該釋義反映社會語用中對立場扭曲現象的批判。

五、與相近詞辨析

《同義詞大詞典》對比“曲論”與“曲解”“詭辯”的差異:“曲論”側重整體論述的偏頗性,而“曲解”強調對單一概念的誤讀,“詭辯”則指論證方法的謬誤。例如“曲解文意”不同于“以曲論掩蓋真相”。

網絡擴展解釋

"曲論"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含義,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作為成語的含義(qū lùn) 指歪曲原意、背離事實的言論或狡辯。該詞最早見于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唯君子能通天下之志,安可以曲論哉",強調正直言論的重要性。清代姚鼐在《張逸園家傳》中也用此詞批評歪曲事實的行為。

二、作為戲曲論著名稱(qǔ lùn) 特指明代徐複祚的戲曲理論著作,收錄于《三家村老委談》。該書主張戲曲創作應注重寓言性,認為"傳奇皆是寓言,未有無所為者",強調藝術虛構的重要性,對明清戲曲理論發展産生深遠影響。

需注意發音差異:前者讀qū時側重"曲解",後者讀qǔ時關聯"戲曲"。現代漢語中作為成語使用時,多取第一種含義,常見于批評言論失實的語境。

别人正在浏覽...

剝制本號薜蘿子愊憶脖子拐蔔筊殘骸廁籌層台搥胸跌腳毳飯稻雁定科煩酷飛撾逢門子馮谖市義墳垆浮露趕逐呷蛇龜管涵鶴書荒耽貨郎兒堅蠶叫應敬迹精疲力倦凱康牢祭廉靖栗木禮饷慺慺路塵闾互面包那會兒孽根乞兒乘車欺诳秦晉取舍兩難戎務乳節桑榆之景三鬣松鼪鼯徑身親施布守璞貪賢土皇帝圖像瓦上霜文過飾非悟徹羨赢謝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