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歪曲事實地議論;狡辯。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論說》:“唯君子能通天下之志,安可以曲論哉!” 清 姚鼐 《張逸園家傳》:“餘尤偉君杖内監僧,及不為 傅忠勇 曲論民田事,為有古人剛毅之風。”
"曲論"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含義,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作為成語的含義(qū lùn) 指歪曲原意、背離事實的言論或狡辯。該詞最早見于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唯君子能通天下之志,安可以曲論哉",強調正直言論的重要性。清代姚鼐在《張逸園家傳》中也用此詞批評歪曲事實的行為。
二、作為戲曲論著名稱(qǔ lùn) 特指明代徐複祚的戲曲理論著作,收錄于《三家村老委談》。該書主張戲曲創作應注重寓言性,認為"傳奇皆是寓言,未有無所為者",強調藝術虛構的重要性,對明清戲曲理論發展産生深遠影響。
需注意發音差異:前者讀qū時側重"曲解",後者讀qǔ時關聯"戲曲"。現代漢語中作為成語使用時,多取第一種含義,常見于批評言論失實的語境。
曲論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含義豐富而複雜。下面将對其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詞語進行介紹。
曲論的第一個字是“曲”字,其拆分部首是“曰”,始于上方橫折,下方豎折的筆畫形式。第二個字是“論”字,其拆分部首是“言”,由8個筆畫構成。
曲論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漢字發展過程中,曲論一詞出現在古代文獻中,用以表示有關音樂、戲劇或其他藝術形式的讨論或論述。
在繁體字中,“曲”字保持不變,而“論”字則被寫作“論”,将其頂部的三個點改為了豎形的線,形式上更加書法優美。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曲”字在古代寫作“麯”,形狀相似但稍有差異。而“論”字在古代寫作“囷”,上方的“言”字變為了一個方框形狀。
1. 他在音樂界享有很高的曲論地位。
2. 專業音樂評論家經常進行曲論活動,評價音樂作品。
曲譜、論述、曲調、觀點、交流
曲評、曲藝評論、曲評家
直言、實論、實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