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戈的意思、包戈的詳細解釋
包戈的解釋
把武器裹紮起來。謂偃武修文。語本《禮記·樂記下》:“ 武王 克 殷 返 商 ……倒載幹戈,包之以虎皮。” 孔穎達 疏:“或以虎皮有文,欲以見文止武也。” 宋 歐陽修 《東閣雨中》詩:“瑤圖新嗣聖,玉塞久包戈。” 宋 司馬光 《辭免館件劄子》:“況聖朝包戈,專以文德懷撫北夷。”
詞語分解
- 包的解釋 包 ā 用紙、布或其他薄片把東西裹起來:包裝。包餃子。 包好了的東西:郵包。背(坕 )包。 裝東西的袋:書包。皮包。 容納在内,總括在一起:包括。包舉(總括)。包容。包涵。包羅萬象。無所不包。 總攬,
- 戈的解釋 戈 ē 古代的一種兵器,橫刃,用青銅或鐵制成,裝有長柄:幹(乶 )戈。倒(僶 )戈。枕戈待旦。 姓。 筆畫數:; 部首:戈;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包戈”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詳細記載。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詞義
“包戈”字面意為“包裹兵器”,引申為停止戰争、推行文治的行為。這一概念最早出自《禮記·樂記下》,記載周武王克殷後“倒載幹戈,包之以虎皮”,象征以文德取代武力統治。
2.曆史典故與出處
- 《禮記》記載:武王将兵器倒置并用虎皮包裹,孔穎達注釋稱“虎皮有文,欲以見文止武”,強調通過禮儀文教實現和平。
- 宋代文人的引用:
- 歐陽修在《東閣雨中》寫道:“瑤圖新嗣聖,玉塞久包戈”,表達對長期和平的贊頌。
- 司馬光《辭免館件劄子》提到宋朝“包戈,專以文德懷撫北夷”,體現以文化安撫邊疆的策略。
3.用法與擴展含義
- 偃武修文的象征:多用于描述政權從軍事擴張轉向文治教化,如“卧鼓包戈,與天下安于無事”。
- 文學修辭:在古詩文中常作為和平盛世的意象,例如“玉塞久包戈”。
4.其他可能的解釋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提到“包戈”作為古代兵器的一種形态(類似矛),但此義項較少見于經典文獻,可能與原詞本義存在混淆。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籍原文或詩詞背景,可參考漢典、滬江線上詞典等權威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包戈這個詞的意思
包戈是一個漢字詞彙,它的意思是指一個裝載東西的袋子或包裹。它可以用于形容各種不同的包裝物,如布袋、紙袋、背包等。包戈通常用于描述容器的形狀、材料或使用途徑。
拆分部首和筆畫
包戈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包的部首是勹,代表包含或遮蔽。戈的部首是戈,代表古代的兵器戈。總共需要5畫來書寫這個詞。
來源和繁體
包戈一詞源于古代漢語,它的字形和音義都已經有幾千年的曆史。在繁體字中,包戈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包戈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變化。它的形狀和現代漢字基本相同,隻是書寫的筆畫可能略有差異。
例句
1. 她用一個紙袋包起了新買的書。
2. 這個背包很結實,可以裝下很多東西。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包裹、包裝、包袱、包帶
近義詞:袋子、袋、包
反義詞:散裝、散落、散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