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年的意思、改年的詳細解釋
改年的解釋
改換年號。《漢書·王莽傳下》:“三月辛巳朔, 平林 、 新市 、 下江 兵将 王常 、 朱鮪 等共立 聖公 為帝,改年為 更始 元年,拜置百官。”《三國志·魏志·明帝紀》:“二月丁酉,幸 摩陂 觀龍,於是改年。”《魏書·高宗紀》:“ 正平 二年十月戊申,即皇帝位於 永安前殿 ,大赦,改年。”參見“ 改元 ”。
詞語分解
- 改的解釋 改 ǎ 變更,更換:改變。更(卬 )改。改革。改造。改善。改弦更張。朝令夕改。改編。改寫。纂改。 姓。 筆畫數:; 部首:攵; 筆順編號:
- 年的解釋 年 á 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一年。三年五載。 每年的:年會。年鑒。年利。年薪。 一年的開始:年節。新年。 有關年節的(用品):年畫。年禮。年貨。 時期,時代:近年。年華。年號(a.帝王用的紀年名稱;
網絡擴展解釋
“改年”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包含以下含義及用法:
一、基本含義
-
改換年號
這是該詞的核心含義,指古代帝王因重大事件(如新君即位、祥瑞出現等)而更改年號。例如:
- 東漢時期,劉玄被立為帝後,“改年為更始元年”;
- 三國時期魏明帝因青龍現世,改年號為“青龍”。
-
時間的推移或計劃的變更
現代語境中可引申為因時間變化或調整計劃而改變年份标注,例如合同、日程等場景的延期或提前。
二、曆史文獻中的使用
- 《漢書·王莽傳》:記載王莽政權末期起義軍擁立劉玄為帝,并“改年為更始元年”。
- 《三國志·魏志》:魏明帝因祥瑞改年號,體現古代帝王通過“改年”強化統治合法性。
- 清代年號變更:道光帝駕崩後,鹹豐帝繼位次年改年號為“鹹豐”。
三、引申含義
在部分語境中,“改年”可隱喻改變态度或行為,例如:“他決心改年,不再虛度光陰”。但此用法較為罕見,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四、使用場景
- 曆史研究:分析朝代年號更疊及其政治背景。
- 文學創作:引用典故增強文本曆史厚重感,如詩詞“多情不改年年色”。
- 現代應用:適用于合同、活動策劃等需調整時間标注的場合。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可參考《漢書》《三國志》等文獻,或查看來源網頁。
網絡擴展解釋二
改年這個詞是指改變年份或調整時間的意思。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巾”(jīn),右邊的部首是“幹”(gàn)。它的筆畫數目是7畫。
《改年》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曆法系統。在古時候,人們使用農曆作為主要的曆法體系,但是農曆在排定節日和公共假期方面存在一些不便之處。因此,當需要調整或變更年份或時間時,就使用了這個詞。
繁體字“改年”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區别。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然而,根據現代标準,我們使用的簡體字“改年”和傳統字體有着相同的形狀和結構。
以下是一個例句:“由于特殊情況,我們決定改年舉行年會。”
與“改年”相關的一些詞彙有:修改、調整、變更等。這些詞都可以用來描述改變年份或時間的行為。
與“改年”相反的詞是“按年”,表示按照原計劃的年份進行。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