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鈔的意思、響鈔的詳細解釋
響鈔的解釋
元 代發行紙币,稱為鈔,故俗稱現銀和銅錢為“響鈔”。 元 無名氏 《殺狗勸夫》第一折:“莫不是姓 孫 的無分,卻将這精銀響鈔與了别人。” 明 賈仲名 《對玉梳》第一折:“再休想不應親者強來親,則理會的説響鈔共精銀。”
詞語分解
- 響的解釋 響 (響) ǎ 聲音:響聲。響箭。響馬(舊稱在路上搶劫財物的強盜,因搶劫時先放響箭而得名)。音響(.聲音,多就聲音所産生的效果說;.泛稱收音、錄音、擴音等設備)。 發出聲音:鐘響了。 聲音高,聲音大:
- 鈔的解釋 鈔 (鈔) ā 同“抄”。 紙币:鈔票。現鈔。兌換外鈔。 筆畫數:; 部首:钅;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響鈔"的漢語詞典釋義
"響鈔"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成色好、分量足、敲擊時聲音清脆響亮的銀錢或銀錠。以下從詞典學角度詳細解析其含義與用法:
一、核心釋義
- 字面義: "響"指敲擊時發出的清脆聲響,"鈔"在此處特指銀錢或銀兩。"響鈔"即指敲擊時能發出清脆響聲的銀錢,這是古代鑒别銀錢成色與真僞的一種直觀方法。成色足、無雜質的銀錠敲擊時聲音清亮悅耳;反之,聲音沉悶則可能摻假或成色不足。
- 引申義: 泛指優質、足值的現銀或貨币。在交易中,"響鈔"代表價值可靠、被廣泛接受的硬通貨,與劣質、貶值或信用不佳的貨币(如"低錢"、"爛鈔")相對。
二、曆史語境與用法
該詞主要通行于宋元至明清時期的民間口語和文學作品中,尤其與銀兩貨币制度密切相關:
- 價值象征: "響鈔"是財富和購買力的體現。例如在古典小說中常見"花幾兩響鈔"、"使了若幹響鈔"等表述,強調用實打實的現銀交易。
- 交易媒介: 在商業活動中,支付"響鈔"代表誠信與實力。元代文獻中常将"響鈔"與紙币(交鈔)并提,凸顯其作為可靠本位貨币的地位。
- 文學修辭: 在元曲、明清話本中,"響鈔"常帶有市井生活氣息,用于描繪市儈、豪奢或金錢往來場景,如"見錢眼開,摸着響鈔就歡天喜地"。
三、權威辭書參考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收錄"響鈔"詞條,釋義為:"成色高的銀子。因敲擊時響聲清脆,故稱。"(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ISBN 978-7-5326-4290-6)
- 《辭源》(第三版): 釋義:"成色好的銀錠。敲擊時聲音清脆,故名。"(來源:商務印書館,ISBN 978-7-100-11425-1)
- 《元語言詞典》: 明确記載"響鈔"為元代常用經濟詞彙,指足色白銀。(來源:上海教育出版社,ISBN 978-7-5444-3490-5)
四、現代語義與關聯
隨着銀本位制退出曆史舞台,"響鈔"作為貨币術語已不再使用,但其文化内涵仍有延續:
- 語言遺存: 保留在成語"真金白銀"、"現錢現貨"中,強調實物與即時支付的可信度。
- 曆史研究: 是研究中國古代貨币史、經濟生活的重要語料,常見于經濟史專著及古籍整理文獻。
注: 因"響鈔"為曆史詞彙,其釋義主要依據權威辭書及曆史文獻研究,無直接網絡參考來源。以上引用來源均為學界公認的權威工具書。
網絡擴展解釋
“響鈔”是元代對現銀和銅錢的俗稱,與當時流通的紙币形成對比。以下是詳細解釋:
-
基本定義
元代官方發行紙币稱為“鈔”,而民間将實際流通的金屬貨币(白銀、銅錢)稱為“響鈔”。這一名稱可能源于金屬貨币使用時發出的聲響,與紙币的無聲特性形成反差。
-
曆史背景
元代是中國曆史上首個大規模推行紙币的朝代,但民間交易仍依賴金屬貨币。官方紙币常因濫發貶值,導緻民衆更信任“響鈔”作為硬通貨。
-
文獻例證
- 元雜劇《殺狗勸夫》提到:“莫不是姓孫的無分,卻将這精銀響鈔與了别人”,體現“響鈔”與紙币的區分。
- 《對玉梳》中“響鈔共精銀”的表述,進一步印證其作為實物貨币的屬性。
-
語言演變
該詞在明代文獻中仍有沿用,但隨紙币制度變化逐漸退出日常用語。現代漢語中已無實際使用場景,僅作為曆史詞彙存在。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例證,可參考、2中提及的元代戲曲文本。
别人正在浏覽...
白绁陂遏陂塘标奬差量闡諧懲忿窒欲成仁取義欻翕打趸兒刀背靛藍點指劃腳返辔收帆概率蛤梨國際慣例漢貂黑非講燈近局積勢句烈劇目來還連宮恡惜樓棚亂了營賣重冥絕霓裳羽衣舞劈初平安無事劈噗葡萄牽費謙亨敲棋契末啟首熱勁肉體軟片如令身基沈痾霜果姝好松箑肅督素功貪狼風童年頭妻無迺遐曠銷摧銷毀撷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