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班固 《答賓戲》:“ 孔 席不暖, 墨 突不黔。”此謂 墨翟 東奔西走,每至一地,煙囪尚未熏黑,又到别處去了。後用其事為典。有時亦以“墨突不黔”形容事情繁忙,猶言席不暇暖。 唐 韓愈 《争臣論》:“ 禹 過家門不入, 孔 席不暇暖,而 墨 突不得黔。” 明 高明 《琵琶記·蔡公逼試》:“幼而學,壯而行,懷寶迷邦,謂之不仁。 孔 席不暇煖, 墨 突不待黔。” 清 陳維崧 《滿江紅·薗次拏舟相訪與予訂布衣昆弟之歡而去賦此紀事》詞:“嗟 墨 突,殊堪恥;憐 範 釜,還私喜。”
“墨突”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詞彙,其含義與曆史典故密切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墨突”出自東漢班固《答賓戲》中的名句“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其中:
原句意為:墨子周遊列國時,每到一處停留時間極短,連煙囪都未熏黑便離開,與“孔子坐席未暖即啟程”形成對仗,共同形容聖賢為推行理念而奔波忙碌的狀态。
形容事務繁忙
如“墨突不黔”常與“席不暇暖”并用,比喻人四處奔走、無暇休息,例如:“他身兼數職,終日墨突不黔。”
象征濟世精神
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其奔走列國是為踐行理想,因此“墨突”也暗含心懷天下、積極入世的情懷。
“孔席墨突”作為完整成語時,存在兩種解讀: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選擇釋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淮南子·修務訓》《答賓戲》等原文。
《墨突》這個詞指的是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練習書法時,用墨水沾濕寫字毛筆後突然停止的現象。它意味着靈感或者思路突然中斷,無法繼續流暢書寫。
《墨突》這個詞的部首是“虍”和“穴”,部首“虍”表示老虎,意味着猛烈;而部首“穴”表示洞穴,意味着隱藏不露。它的總筆畫數為12。
《墨突》一詞最早出自南朝梁·謝靈運的《渡江亭記》,原文為“大筆如牛、嚴肅寂寥,到者皆傾其力,一筆忽而墨突”,意為書法家的筆法剛勁有力,端莊肅穆,但在書寫過程中卻會出現靈感突然中斷的情況。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墨突》。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墨突》的寫法可以根據不同的朝代有所變化。例如,西漢時期的寫法為《墨突》,唐代的寫法為《墨突》,清代的寫法為《墨突》。
例句:
1. 他的作品寫到一半時總是出現墨突,需要稍作休息後才能繼續。
2. 古代文人士大夫們練字時,如果遇到墨突,往往會把紙折起來放到一邊,等待靈感再次湧現。
組詞:
1. 書法: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與《墨突》相關聯。
2. 筆墨紙硯:指四寶,書法作品完成的必備工具。
近義詞:
1. 難以啟齒:在書寫或者表達時遇到困難,無法順利進行。
2. 刹那間:短暫的時間,意味着事情的突然發生。
反義詞:
1. 流暢:指書寫或者表達順利、連貫,沒有中斷。
2. 連貫:意味着事情或者思路的延續,沒有突然的中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