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斜視。表示輕慢。《莊子·山木》:“王獨不見夫騰猿乎?其得枏梓豫章也,攬蔓其枝而王長其間,雖 羿 、 蓬蒙 不能眄睨也。”
(2).泛指眼睛盯住,看着。《後漢書·陰興傳》:“夫外戚家苦不知謙退,嫁女欲配侯王,取婦眄睨公主,愚心實不安也。”
“眄睨”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miǎn nì,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斜視,表示輕慢
指用斜視的目光看人,帶有輕視或傲慢的态度。例如《莊子·山木》中描述騰猿在高大樹木間活動時,“雖羿、蓬蒙不能眄睨也”,暗示連神箭手也無法用輕蔑的眼神捕捉它。
泛指眼睛盯住、注視
在特定語境中,也可單純表示目光的集中或凝視。如《後漢書·陰興傳》提到外戚家族“取婦眄睨公主”,指聯姻時緊盯公主身份。
以上解釋綜合了《莊子》《後漢書》的經典用例,并結合現代詞典釋義整理。如需查看更多成語關聯(如“眄視指使”),可參考相關文獻。
「眄睨」是一個多音字,既可讀作「miǎn nì」,也可讀作「miàn nì」。它有着貶義的意味,指的是傲視他人、鄙視或不屑地看待别人。
按照部首來拆分,「眄」字的部首是目(mù),「睨」字的部首是目(mù),一共有10個筆畫。
「眄睨」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平準書》中,原文是「眄周監于京師,睨秦陳于河洛」,意思是指魏咎監察京師,看着秦與陳在河洛之間争鬥。
在繁體字中,「眄」字和「睨」字保持不變,仍然是「眄」和「睨」。
古代書法中,「眄睨」的寫法稍有不同。在《說文解字》中,「眄」字的寫法為「目免示也」,表示眼睛左右往外張望。而「睨」字則是「目尼示也」,表示眼睛直視向内。
1. 他冷冷地眄睨着那些垂頭喪氣的人,仿佛他們根本不值得一顧。
2. 她眄睨着街上的行人,自以為高人一等。
3. 領導對下屬的眄睨态度讓整個團隊感到壓抑和不滿。
「眄睨」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新詞,如「眄睨一笑」,表示自以為優秀而輕蔑地笑;「眄睨一切」,意指不屑地看待一切事物。
「眄睨」的近義詞有「鄙視」、「蔑視」和「瞧不起」。
與「眄睨」相反的詞是「尊重」、「重視」和「仰視」。
以上是關于「眄睨」的詞義、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相關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