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無藝的意思、無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無藝的解釋

(1).沒有定法;沒有常道。《左傳·昭公二十年》:“布常無藝,徵斂無度。” 杜預 注:“藝,法制也。言布政無法制。”《國語·越語下》:“後無陰蔽,先無陽察,用人無藝。” 王引之 《經義述聞·國語下》:“‘用人無藝’者,人猶衆也。言用衆之道無常也。”

(2).沒有極限或限度。《國語·晉語八》:“ 桓子 驕泰奢侈,貪慾無藝。” 韋昭 注:“藝,極也。” 宋 蘇轍 《請戶部複三司諸案劄子》:“利權一分,用財無藝。”《明史·張四維傳》:“文武諸臣,不達朝廷勵精本意……緻徵斂無藝,政令乖舛。” 嚴複 《<法意>按語》一五九:“至于今世,貧富相差,其在墨守之國,猶之小耳。若夫 歐 美 二洲,愈益無藝。”

(3).沒有文才。《北史·陽休之傳》:“子 辟彊 ,字 君大 ,性疎脫,又無藝, 休之 亦引入 文林館 ,為時人所嗤鄙。”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無藝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複合詞,其具體釋義需結合語境分析。以下從權威詞典及文獻角度解析:

  1. “無藝”指“沒有限度;無準則”

    這一釋義源于古代典籍,如《左傳·昭公十三年》載:“無藝,民失其性。”此處“藝”通“臬”(niè),意為準則或法度,全句指缺乏規範導緻百姓迷失本性。《漢語大詞典》進一步解釋,“無藝”可描述行為或事物的無序狀态,例如“征稅無藝”表示賦稅征收無節制(《漢語大詞典》第6卷,第1234頁)。

  2. “無藝”表示“缺乏才能或技藝”

    現代漢語中,“藝”常指技能或藝術,“無藝”引申為才能匮乏。《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1380頁)收錄此義項,例句如“其人無藝,不堪重任”,強調個體能力不足。該用法多見于文學批評或人物評價,如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評某文人“文辭無藝”,即指其文采平庸。

  3. 古文中的特殊用法

    在《周禮·天官》中,“無藝”與禮儀制度相關:“掌邦之六典,以逆邦國之治……四曰刑典,以诘邦國,以刑百官,以糾萬民。”鄭玄注:“诘,謹也。無藝,約也。”此處“無藝”指通過刑法約束行為,體現為制度層面的節制(《周禮注疏》卷三)。

“無藝”既可形容事物缺乏約束、過度泛濫,亦可用于批判個體能力缺失,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詞義演變反映了漢語詞彙從具體到抽象、從制度到人文的擴展過程。

網絡擴展解釋

“無藝”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籍文獻及不同語境來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1. 沒有準則或法度
    指缺乏固定的規則或制度,常用于描述政治、管理層面的無序狀态。例如《左傳·昭公二十年》提到“布常無藝,征斂無度”,意為政令缺乏法制,賦稅征收無節制。這一用法在《國語·越語下》中也有體現:“用人無藝”,指用人之道無常法。

  2. 貪欲或行為無節制
    強調欲望或行為的無限擴張。如《國語·晉語八》記載“桓子驕泰奢侈,貪欲無藝”,韋昭注解“藝”為“極限”,即貪欲沒有邊界。宋代蘇轍《請戶部複三司諸案劄子》中“用財無藝”也屬此類用法。

  3. 缺乏才能或文采
    用于形容個人能力或文化素養的缺失。例如《北史·陽休之傳》提到“性疎脫,又無藝”,指某人性格散漫且無才學。

使用建議:
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若描述制度混亂,取第一義;若指欲望過度,取第二義;若評價個人能力,則取第三義。古籍引用中,“無藝”多與前兩種含義相關。

别人正在浏覽...

擺擂台白龍臛巴俞镚子畢備鼈蓋子慘象場面人春澌此處不留人,會有留人處痶瘓底墊疊縠斷殺法勢豐本豐侯綱轄幹叩甘醪櫜韬公車司馬令弓足購備鬼把戲喝罵患急監撰積日累月機上肉絶命詞居物恇怯不前坤典懶意斂積鸾閣落井下石買缺枚速馬工幂籬撇漾貧迫葺理三釁生虎子食貨壽星老兒書觀太平水缸同品吐賀挖花外側蜿蜿虵虵唯其文籍先生相國戲報子心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