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繩索捆紮。《周禮·考工記·匠人》:“凡任索約,大汲其版,謂之無任。” 鄭玄 注:“約,縮也。” 孫诒讓 正義:“ 玄 謂‘約,縮也’者,《爾雅·釋器》雲:‘繩之,謂之縮之。’ 郭 注雲:‘縮者,約束之。’”
索約在現代漢語中并非獨立成詞的常用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或古漢語用法分析。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釋義,可作如下解釋:
索約(suǒ yuē)為古漢語複合詞,由“索”(繩索,引申為尋求、約束)與“約”(約定、束縛)組合而成,核心含義指:
本義指以繩索捆綁物品使其固定,引申為對事物的強制性管束。
強調通過内在規範限制行為,如《漢語大詞典》釋為“克己儉約”之意,體現道德層面的自我約束。
《辭源》引古文獻注:“索約,謂收斂身心”,指通過内省克制欲望,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
如《禮記·樂記》疏解“索約”含“檢束言行”之義,強調遵守社會禮法規範。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單獨使用,多出現于文言研究或特定成語(如“深文索約”)。當代更常用“約束”“節制”“克己”等詞表達相近含義。需注意其古語色彩,避免與現代詞彙混淆。
參考資料來源:
“索約”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用繩索捆紮,常見于文獻中對建築工藝或器物固定的描述。以下是詳細解析:
《周禮·考工記·匠人》記載:“凡任索約,大汲其版,謂之無任。”
《爾雅·釋器》提到“繩之,謂之縮之”,郭璞注“縮者,約束之”,進一步印證“索約”與捆紮、約束的關聯()。
現代漢語中“索約”已不常用,但類似表達可見于方言或特定專業領域(如考古、傳統工藝研究)。如需引用古籍或研究古代技術,需注意其語境。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周禮》原文或鄭玄、孫诒讓的注疏(來源:、3、5、6)。
霸城門飽滿遍宇參野賝寶春工純嘏悴薄當鍋道爾頓締造帝竹東廂二十四旗鐇镢反證輻裂賦賞俯拾仰取篙艣羔絲廣州市過江之鲫何辜後面花貌蓬心講肄澗戶奸禽積痞絕不護短臨問芒芒蒙絡搖綴,參差披拂鳴螀眀眀鳴沙山盤查鉛汞橋腳橋頭堡起樂青鬟奇奇怪怪啓籥麴先生呿嗋日課缛彩瑞羽散見收複説論飼秣檀香陶貫歪物件向平願虓暴小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