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徒的意思、匪徒的詳細解釋
匪徒的解釋
[bandit] 盜匪;強盜
詳細解釋
(1).非徒。不僅;不但。 南朝 梁 任昉 《啟蕭太傅固辭奪禮》:“是知孝治所被,爰至無心,錫類所及,匪徒教義。” 唐 歐陽詹 《德勝頌》之一:“昔人食土,今我飫粱,匪徒我飫粱,鰥寡千箱。” 明 王守仁 《大學問》卷二六:“思吾師之教平易切實,而聖智神化之機,固已躍然,不必更為别説,匪徒惑人,祇以自誤無益也。” 潘飛聲 《移居橫浜橋》詩之二:“匪徒飫家人,亦可款朋友。”
(2).行為不正的壞人。 清 黃鈞宰 《金壺浪墨·王廉訪》:“更恐無賴匪徒,漸生内地。”《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五回:“ 羅榮統 委實不孝,有一年結交了幾個匪徒,謀弑其母。”
(3).強盜。 唐 司空圖 《複安南碑》:“匪徒 封離 授首,三十六之種落迎降。” 太平天囯 倦圃野老 《庚癸紀略》:“二十九日,塘路或有往來者,然一遇匪徒,人船俱失。”
(4).危害人民的反動派或壞分子。 峻青 《黎明的河邊》:“他們堅持在 煙 濰 公路兩側,打汽車,割電線,襲擊還鄉團匪徒,嚴重地威脅着敵人的運輸線。” 郭小川 《投入火熱的鬥争》:“帶着兇器和電台的特務匪徒在黑夜中暗暗降落。”
詞語分解
- 匪的解釋 匪 ě 強盜,搶劫財物的壞人:匪徒。匪首。叛匪。 不,不是:匪夷所思(不是常人的想法)。獲益匪淺。 盜 筆畫數:; 部首:匚; 筆順編號:
- 徒的解釋 徒 ú 步行:徒步。徒涉。 空:徒手。 白白地:徒然。徒勞無益。 隻;僅僅:家徒四壁。 從事學習的人:徒弟。徒工。學徒。師徒。 同一派系或信仰同一宗教的人:信徒。教徒。黨徒。 人(多指壞人):匪徒。暴
網絡擴展解釋
“匪徒”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代危害社會秩序、實施非法行為的個人或群體。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 核心定義:指盜匪、強盜,或為非作歹的壞人。例如:“擄人勒索的匪徒泯滅良知,令人發指。”
- 擴展含義:也可泛指危害人民的反動派或行為不正的群體,如黑社會組織成員、暴力犯罪分子等。
2.曆史與詞源
- 古代用法:早期含義為“非徒”(不僅、不但),如南朝任昉《啟蕭太傅固辭奪禮》中的“匪徒教義”。
- 近現代演變:逐漸演變為貶義詞,特指危害社會的非法分子,如清代文獻中的“無賴匪徒”。
3.使用場景
- 文學作品:常見于描述暴力犯罪或曆史事件,如太平天國時期的“匪徒劫掠”。
- 法律與新聞:用于指代恐怖分子、黑幫成員等,例如“警方擊斃持槍匪徒”。
4.同義詞與反義詞
- 同義詞:匪類、匪人、強盜、暴徒。
- 反義詞:良民、義士、守法公民。
5.補充說明
- 語境差異:在口語中可能帶有誇張或戲谑色彩(如“你這匪徒竟搶我的零食!”),但正式場合需謹慎使用。
- 權威性參考:建議結合《現代漢語詞典》或法律條文進一步理解其規範定義。
如需更全面的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匪徒一詞起源于古代漢字,它通常指的是行為不法、從事犯罪活動的人。該詞的拆分部首是“匚”和“又”,匚為左方包圍部,又為右方短決部。它們的筆畫數分别是2和2。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字和社會制度。在古代,匪徒指的是那些違反法律、犯罪行為嚴重的人。他們經常進行搶劫、偷盜、傷害他人,對社會秩序和公共安全造成威脅。
在繁體字中,匪徒的字形保持了與簡體字相似的結構和部首,隻是筆畫的書寫順序可能有所不同。
古代漢字寫法中,匪徒的字形可能稍有差異,但基本上還是由匚和又兩個部首組成。
有關匪徒的例句可能是:“警方正在緝捕這名危險的匪徒。”或者“這個城市需要加強對匪徒的打擊力度。”
與匪徒相關的組詞可以有匪徒團夥、逃亡匪徒等。近義詞可能包括罪犯、歹徒、惡棍等詞語。而反義詞可能是法律守法、正直等概念。
希望這些簡短的内容能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